终于有时间发呆了。漫阴天,温度仍然是冰点以下,清冷。外面灰突突的,一丝亮色都没有。忽然想到办公楼拐角背风处的迎春花,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明天记得去看。
打开电子书,看了几行字,注意力偏航,结果自己又多了一个“云悦写”的文集,正好和“云悦读”呼应。写点什么?视线回到屏幕上,这本《小说六讲》马上看完。
去年拜读过作家王安忆的作品,长草后,她的新书《五湖四海》自然不能错过,顺手又把《小说六讲》一同下单了。名家的小说非常精彩,无需赘言。六讲,是她的公开课讲稿集,并不是大谈特谈理论知识,读起来挺有趣。想和兄长分享,就在微信读书里搜了一下,结果真有电子版。于是家里看,单位看,它就又要成为过去时了。
文学理论的书评,目前没有写一写的能力。读完之后的些微感受,倒是可以记录下来。小说,恰好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开始吧。
Record:可能有时候作者必须与小说里的人物保持一些距离,如果没有距离,就看不清楚他,或者会过于同情和沉醉,那就变成一种自赏自恋。所以说作者与小说人物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你要和他痛痒相关,另一方面又要对他有清醒的认识。
我的理解是,当前阶段,作为新手写作者,小说的取材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有些甚至是自己某一时段的真实经历。但是写作的过程中,你要做一个旁观者,即有距离感,才能把感受分辨好,再表达出来。完全的陈述自我,那是日记,不是文学体裁。
有人说感动自己的文字,才能让读者感动。我以为不完全是。字里行间需要传递出升华了的、触及读者内心的东西才有感动的力量。因此,这种距离的把握,是练笔中不断琢磨的。
Record:写作就是这么一回事,一股冲动上来你就必须抓住,不能错过。那时候你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浅薄的,可是今天你的认识深刻了,你却可能不会写了。有时候,你必须承认你的认识是从浅薄里走出来的,但你不能说它不是我的认识。而且经验可以储备,而激情转瞬即逝,没有当时当地的情绪,这经验也许永远不能进入你的写作了。
看完这段文字,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出来,像婴孩学话一样。写完,回头看,自己一定会笑。这样的草稿,我自己有留存。不及浅薄,简直就是幼稚。但是它确确实实就是那一刻的想法,哭就是哭,笑就是笑,直白。但是有了它,你可以深度思考,这些行为是因为什么,行为的程度什么样的,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更为贴切……我想这就是在积累经验。
这篇文稿的书写也是如此。如果把书再看一遍,得出来的感受肯定又不同,我会再写下来。一本书,两本书,一天,两天,相信能够取得进步。这种自我反馈,可以保持自己的动机——热爱写作。
本月接下来的日子,要把连载小说《皎皎吾心,意寄昭昭》做一份前情回顾,上半年把它完结。大部分时间还是会放在看书上。铁凝、魏微、王安忆、潘向黎、茨威格,这几位作家的书拜读OK,有古诗词解读、源氏物语这样的大部头要“攻克”,还要尝试去阅读新作家的书。
走近小说,悦阅,悦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