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日写作挑战”活动进入第二周,我们18位老师都跟上了团队的写作节奏。我在群里也反复提醒:不宜太晚动笔,不宜太晚交文。其实,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不要熬夜来做这件事,它的风险系数实在有点大:你可能随时会在某天不经意的掉队,而后出局。熬夜,熬的不仅仅是夜,熬的更是自己的身体,心力不够也预示着我们做事需要调整,需要重新规划。所以,我想在第二周的第一天来作一些梳理与提醒,以便我们更好地投入挑战活动。
1.手写便签,提高做事效率。
开学初,老师的忙碌估计不做的老师的人是无法明白的,可是我们的“21日写作挑战”活动就是在这样最忙乱的时候启动了。为什么选择9月,我和宗耀老师心里最清楚——选择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活动流产的可能性越大。9月开学,无论怎样,修整了两个月的我们还是有股工作热情在,趁热打铁,冷了就凉了。当然,我们也充满担心,假使没人自愿参加,我们怎么办?幸亏开学第一天笑慧老师就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周老师,我会参加的。”我当场就对笑慧老师说:“有老友支持,我们就有信心做下去。我会拉你入群的。”所以我们建群的第一时间,其实只有我、宗耀、笑慧三人。后来陆陆续续有新老师加入,队伍逐渐壮大起来,我和宗耀提起来的心也安定了下来。
老群友有一定的写作经验,所以每日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挑战任务,比如笑慧老师,我知道她每日成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新加入的老师就未必如此,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处理杂事,再加之各条线临时生发的活动等等,有时真的是应接不暇。怎么办?不妨手写一张便签,把当日需要完成的事一一罗列。而后,每做完一件打钩(或划掉),遇到特别忙碌的日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更好地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有轻重缓急地去完成各项事务,做到不遗漏,保证质量。即便当天有突发的事情,你也不至于措手不及,可以在内心规划这些事在哪个时间段完成,做到心里有底,不慌不乱。时间久了,你一定会是个遇事从容、做事高效的老师。
2.见缝插针,随手记录素材。
其实,忙碌不仅是我们老师的工作状态,其他行业也差不多如此吧。有人说,忙是这个时代的病。我们几乎没有整块(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我们有的是碎片时间。如果我们还需要完成日更写作,那么这些碎片时间也是极其宝贵的。比如,可以在坐公交、等公交的碎片时间里在手机上记录;有写作灵感忽然降临的时候,可以手机语音记录;在课后延迟服务孩子们写作业的时间里,自己在电脑上记录……
我年轻时读过一本作家周国平的书,作者把日常记录与许多灵感写在了大大小小的纸片上,有时写在涂鸦的日记纸上,有时写在丢弃的烟灰盒上,有时是半夜爬起来随手写在小纸屑上,所以作者最终以——《风中的纸屑》来命了书名,文字也充满灵性与即兴色彩,真不愧为一个好书名哦。我想说的是,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周国平先生在写作时也是非常即兴和碎片的,随手记、随时记、随处记,想到就记录下来,始终保持一种个人书写的生命状态,这样的文字是鲜活的、是有生命质感的。
我们连续做“21日写作挑战”活动,就是让大家形成一种日常记录的书写习惯,并持续保持思考与写作的状态,旨在把个人的教育生活变得有意思、有意义起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写下来,便是自我审视;写下来,就是最大的意义。
3.读写结合,寻找自己的句子。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一生视咖啡如命的巴尔扎克写出了经典的句子,经我们一转换——“我不在教室,就在去教室的路上”,“我不在会场,就在去会场的路上”……哈,可以玩出这么多好玩来,恐怕连巴尔扎克自己也没想到。
我还记得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时,有一个章节是——“要保持‘水源的清洁’”,文章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在学校里,不应当搞空洞词句和空洞思想。我想劝告教育工作者:要珍惜词句。当你要求儿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要保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
这是属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句子,在他的书中,常有这些苏式特有的“干净”句子。这又让我想起前苏联作家康·帕乌申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谈到“语言的洁净,保持对母语的敬畏”等这些观点。身为老师,我会非常警觉自己写下的词语、句子、段落、文章,是否足够准确,是否足够恰当,是否足够干净。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就一直倡导教师“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我相信这样的观点也是基于对粗糙、鄙俗语言的一种对抗。
如果不是因为阅读与写作,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语言有时已经被污染得很严重,严重到污染了教室里的孩子们呢?“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应成为我们老师的写作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