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跟科任老师因为小问题起了争执,这个学生明显的观点偏激,却自以为有理而振振有词,连我也忍不住说他几句,结果还是僵持不下,学生拂袖而去,科任老师忿忿不已。
他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却非但没有严厉批评,反而笑脸相迎,哄他不要生气了。理由是他脑子里都那观点了,你顶着火跟他辩有用吗,不如先让过去,事后冷静了慢慢洗脑再说。
我不由佩服,这个班主任太厉害了。
想起一个中国式寓言故事:俩人一个说四七二十八,一个非说四七二十七,俩人争执不休,去找县官。县官一听乐了,对那“四七二十七”说“你真这么认为呀”,那家伙理直气壮说“对呀”。县官立马判“二十七”可以走了,“二十八”打三大板。“二十八”不服啊,县官说那个人都认为四七二十七了,你还跟他争,他都四七二十七了,你打死他都没用了,我打你两下,你以后就知道见着四七二十七回头就走,少招惹。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听了想笑,笑完发现说得真对。
我们从小就学盲人摸象的故事,摸腿摸鼻子摸耳朵的在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然而各自头脑里的认知不同,又看不到局限,当然永远争不出个所以然,却只落得脸红脖子粗。
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从“二七一十四”“三七二十一”开始的引导,说洗脑也行,让他们最终能接受“四七二十八”的观点,心悦诚服。
抛却老师这个角色定位,我们大可以像故事中的县官那样“呵呵”了,用《欢乐颂》里的一句经典就是“不与傻瓜论短长”。
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刷刷手机,就老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什么事都出主意,什么理都能掰扯,什么杠都抬。
其实中国有句老话叫“名将不谈兵,名医不谈药”,套用张爱玲的话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敬畏”,真内行反而慎之又慎,不敢轻言。
所以别有事儿没事儿瞎掰扯了,月黑风高,洗洗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