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暮春,在昌平西部流村镇漆园村龙鼓传承基地,第一次听到龙鼓声时,我脑海里闪过北宋词人黄裳《减字木兰·竞渡》中的名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虽然漆园村没有“烟波”,但乐队鼓手敲击龙鼓时鼓点的力量感、震撼感、节奏感、空旷感,极像春天的雷电冲破云霄,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久久回响。
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历来在祭祀、节气、战争等重要日子中出现,既入得了庙堂又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鼓在清朝是有“身份”区别的,如皇家专用的鼓,在鼓帮上雕刻金龙以彰显威严、尊贵,民间的鼓帮上则大多是单纯的红漆没有其他图案。但漆园村的龙鼓,带着明显的皇家标志,鼓帮上有四条五爪金龙,均为“二龙戏珠”图案。四条金龙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像活的一样有冲向云霄之势,在当时,“五爪金龙”是皇帝的标配,其他皇室成员和地方府衙需要用到“龙形”的时候,只能用“四爪龙”,森严的等级标准是不能僭越的。
那么,皇家专用的龙鼓为什么出现在京西的漆园村?带着这个疑问,我在陈列龙鼓的展览室找到了答案。原来在270余年前,这里的鼓也是寻常之物,龙鼓乐队里的鼓从普通民间用鼓到“皇家专用”的蜕变究其历史渊源,是清朝弘历八年天下大旱,各地祈雨未果后,漆园村没有放弃,一行人头顶烈日,擂鼓、擎幡,赤足行百里去黑龙潭禅寺祈雨,龙王被他们的虔诚所感动,普降甘露滋润大地,缓解了旱情。乾隆皇帝知道后下旨赐漆园村宫中镶金龙鼓六面、龙鼓古韵36套、龙幡、鸳鸯钵等,漆园村龙鼓队因此享誉京西。
御赐的六面龙鼓,经历过朝代迭换、世事变迁,今天还有三面保存在展览室的玻璃柜中,我俯下身子,怀着虔诚之心与每一面鼓对视。
第一面龙鼓鼓帮破裂,整面鼓显得陈旧,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有荣耀有落寞,看过紫禁城的繁华、奢侈,也感受过京西漆园村的简雅、朴素。它的昨天已成为过去,但作为龙鼓家族中的一员,它在漆园村依然受到保护、尊重。
第二面鼓保存较好,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鼓帮被漆成为红色,金龙隐匿在暗红中。自然地,它曾经参加过哪些重要的活动,身上的皇家基因等,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对此,同行的一位老师发出了一声似有若无的叹息。我倒是没有觉得多少遗憾,这面龙鼓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它身上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未尝不是它的另外一种价值,它不会开口说话,但它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第三面鼓品相相对较好,虽然鼓帮上有的地方油漆已脱落,鼓面上或深或浅的褐色斑块,就像暮年之人身上的色斑,但四条金龙依旧张牙舞爪活力四射,身上的鳞片还保持着当年的神韵,在两百多年间的风云变幻中,它们依然鲜活,并将继续鲜活。我在凝视这面鼓时,它也在凝视我;我在解读它身上的历史密码时,它也在解读我的心路历程;隔着玻璃罩,我能感受到它的温度,想必它也察觉我见到它时瞬间情绪的起伏吧。
我知道每一面鼓都是有生命的,如同漆园村的村民一样,生生不息。
基地院子里又响起鼓声,打断了我和三面皇家龙鼓的“交流”,侧耳倾听,龙鼓声密时如雨,一声赶一声急急地敲打入耳令人莫名兴奋,缓时如海上波涛从容不迫一浪消逝再起一浪使人心情放松,在时急时缓的鼓声中,还和鸣着钹声。
我循声来到院子,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只见前排六面龙鼓,每位鼓手都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正右手持鼓槌有节奏地击打鼓面,每面龙鼓后面是三位手持鸳鸯钹的队员,激昂、雄浑的鼓点声和洪亮、清脆的钹声交织,余音不绝,仿佛在奏响一曲高亢激越的春之曲。是的,这是漆园村的春天、流村镇的春天、昌平的春天、北京的春天、全国人民的春天!
在一般鼓乐中,鼓手是双手击鼓,手腕上下同时用力,但漆园村的龙鼓不走寻常路,鼓手是单手击鼓,手腕左右用力,上击鼓帮下击鼓面,击出的声音节奏等均,这些独特性增加它们的神秘性。
鸳鸯钹也是漆园村独有,钹的大小不同,厚薄不一,龙鼓队队员双手持钹,随着鼓点手中的钹或平击(两钹面对面敲击),或闷吹(两钹相击,随之合在一起,使其发出短促而闷的声音,并根据龙鼓鼓韵需要控制余音),或磨(即两钹合拢时交叉磨,使其发出“沙沙”的声音)。
漆园村的龙鼓古乐里,除了鼓、鸳鸯钹外,还有一根高三丈余的巨大龙幡,在鼓乐声中舞动生风,再加上擎龙幡的队员运用肩、肘、腕、顶、腰、腿、膝、足的行云流水般的动作,龙幡就像主帅之旗,既能掌控表演时的节奏、气氛,还能调动人们的情绪。
清末民初是漆园村龙鼓队的鼎盛时期,过节或其他重要时刻擂鼓、擎龙幡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形式,但因各种原因,后来龙鼓古乐失传近半个世纪,几近成为绝响。转机出现在2004年,龙鼓队获得了漆园村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复制了龙鼓,购买了鸳鸯钹,重新编排了《起鼓》《双钉钹》《斗鹌鹑》《混角龙》等龙鼓鼓乐,获得新生的龙鼓乐队迅速发展、壮大,在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漆园村的龙鼓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表演形式、鼓乐音韵别具一格,这些个性化的、鲜明的、有深厚文化的特质,是龙鼓申遗成功的关键。
至此,漆园村的龙鼓再次声誉鹊起,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2022年1月,龙鼓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邀入驻冬奥村非遗展馆,作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承担起对外展览和交流的重任。
离开漆园村时,鼓声依旧,我驻足,回望龙鼓传承基地的大门,借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向漆园村和龙鼓队致敬。
(本文已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