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我失恋了,男的到底靠不靠得住啊,我现在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在事业上,不要太儿女情长啊。
答:人是群居动物,再怎么高级,本质上也是物种,从基因上讲就是极度务实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找到了最符合当时利益述求的另一个或是多个人。
具体相处的情况、为什么会失恋,我不问,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关系的心法,得认清楚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然后用来处理伴侣、亲子、朋友、合伙人等一切需要和“他者”打交道的过程。
好关系的核心就是一条:利益趋同、彼此成就。
这世上只有父母会不计回报的为子女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只有亲子关系是世间唯一渐行渐远的,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越早意识到这点越好,父母不能照顾子女一辈子,子女也不能依赖父母,父母在整个养育过程中能适时克制自己的宠溺,不仅有利于子女独立人格的养成,更关键的是自己和伴侣更是有除了孩子以外的生活。
彼此成就的关系法则放之亲子关系依然适用。
童年开始有除了父母之外的社会关系,有了玩伴,但基本是以谁的玩具多、零食丰富谁就最有人缘,简单而纯粹的利益;上学时期我们虽然都忙碌于学业,但都有十分要好的朋友,毕业之前的留言合影,以及眼泪汪汪、互道珍重、发誓要好一辈子;遇上自己的人生伴侣,我相信每一对爱侣都有与对方生死相依、海誓山盟的时刻;还有一起打江山的战友和事业伙伴,都是在既定阶段最匹配的人。
我们对最匹配的人感情都是无比真挚的,但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我们以为能一辈子的关系却在生活的磨砺和现实的打压中无奈的渐行渐远。
童年的玩伴留在记忆里的可能只有世俗定义的一片金色;上学的同学如果在工作中没有交集,毕业的那一刻在诚挚的祝福声中已经形同路人;人生伴侣、事业伙伴本质上都一样,一刻的激情挡不住时光磨砺。
不是人心易变,而是两个人彼此渐渐地不再是最匹配的人,仅此而已。
同频共振,何其难也!
为什么战友感情最牢固?一起吃住、一起训练、一起战斗,真正的生死之交,因为经历几乎一样;现实中没有如军事一样的相同经历,当然不会有如战友一样的利益共同,自然不会有永久不变的关系。
一个人是过往所有经历的综合产物,每个人阅历、学识、成长背景各不相同,阅历加深、学识增长会让人趋向于深刻、睿智,这就是不断成长或者是变化的过程,不同的人就这么缓慢、但不可逆的拉开了差距,没有对错,也没有什么人情冷暖,只不过就是自然规律罢了。
反过来看,想要维持更长远、更默契的关系,最有效的莫过于人为营造如战友一样的关系和场景,比如夫妻、朋友和合伙人,各自经历但频繁沟通,保持同步,一起面对人生挑战,共同进退,最关键的利益相同。
要真的喜欢一个人,就千万不要让彼此的利益出现分歧。
像宗教一样虔诚的相信信任与被信任的力量。
人和人之间分物质差距和精神差距两种,物质的跟运气、出身、年龄、技能以及时势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理论上不到盖棺定论的一刻都有无限可能,财富在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还有可能拉近距离,相当一部分人借助运气和趋势完成财富累积。
而精神差距则是“德”的部分,走到最后,价值观、理念、意识形态、认知水准、文化涵养才是决定是不是一类人的关键因素,这是人们玩命构建圈层、拉高准入门槛的核心。
财富管理是第一步基础,精神需求是积累,身份管理就是以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为壁垒的无形障碍,核心利益,你觉得那些已经上车的人会靠自觉拉还没上车的人一把么?
唯一的可能就是利益趋同,价值共振。
天道之下,人们各寻同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