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01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弥补童年。
王鸥在新一季的《我家那闺女》中谈及原生家庭,引起网友热议。
37岁的她,状态很好,可她却说:“依然相信美好的爱情,只是不再相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究其原因,是她从小目睹了父母极其失败的婚姻。
王鸥3岁时,父母离婚,之后便住在一个小屋里,等待父母轮流出现照顾她。
据她回忆,当时的楼下住了一对恩爱的老夫妻,而自己的日常,就是趴在栏杆上,一边看老夫妻的温馨相处,一边期待巷子中传来妈妈高跟鞋的声音···
她的童年,是无尽的等待与失落。
小孩子对细枝末节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以至于在成人后的许多年里,都会因为小时候的创伤畏手畏脚。
不是不向往有人作伴,只是害怕一不小心,重演父母鸡飞狗跳的生活。
不是不想迈出那一步,只是小时候没得到该有的疼爱,便开始陷入自卑,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最可怜的是,明知前方有希望,却始终不敢抬脚走过去···
02
终其一生,我们都不明白,究竟如何才能与父母达成和解。
姜文在我心里,一直称得上是怪才,不管是做演员,还是导电影,他的每个标签,我都认为成功得不得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十三邀》中坦言:我很不自信。
因为他那在外人看来无比成功的半生中,从未得到母亲的一句认可。
以至于他做什么事儿,都像在和老太太较劲儿一样。
好不容易拿到中戏的录取通知,兴冲冲递到妈妈跟前,谁知她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说:“你那脏衣服是不是还没洗,赶紧洗衣服去吧。”
好成绩没用,好名声也没用,姜文想不明白,到底怎样才能让母亲满意?
后来朋友建议,给老太太买个房子吧。
于是姜文买了一套公寓,可老太太却不肯去住,直到去世,她都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老房子中···
以至于到最后,姜文还是没能得到一声肯定。
他挫败地说:“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
正如我们不懂父母在固执什么,父母也不明白,我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执拗,究竟是为了什么。
于是,只能在一代又一代的隔阂与误会中,催生无止境的遗憾。
03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话题,讨论在宠爱中长大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
其中有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上了大学我才发现,那些在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坦诚可爱,她们身上由内至外散发着一种自信,一种我永远都无法模仿的自信。
我们所讨论的被宠爱,并非娇生惯养,而是大人们基于理智判断后给予的陪伴与肯定。
那是我们后来念多少书,积攒多少阅历都弥补不上的东西。
我身边有童年不幸福,以至于在当下的人际交往中敏感多疑,把别人无意中的话放大数倍,总以为自己是被针对、被排斥的人。
也有那种看神情就知道,是在爱里长大,自信大方,性格阳光,从不自我怀疑,看事永远充满希望的人。
前者再怎么事业有成,可依然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后者再怎么止步不前,依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相信会被上天眷顾的底气。
而这些,将伴随她们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
04
人是从什么开始妥协的?大概是所有问题都沦为一句“算了”的时候。
正如蔡康永曾经在《奇葩说》中讲的那样,很多时候,不再计较别人带给自己的伤害,不是原谅,而是算了。
和解这个词,本身就是相互妥协啊。
王鸥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地讲述悲惨童年,甚至想要将其作为素材拍成电影,可她依然会打心底里惧怕恋爱与婚姻。
姜文以后还会拍很多票房与口碑双高的电影,他依然站在诸多行业人士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可他终其一生,也补不上心里那个被母亲挖开的黑洞。
来自原生家庭的怨恨与遗憾,终究无解。
如果你成长于很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恭喜,你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如果没有,愿你在喜欢的城市,拥有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有不错的薪水,吃得到美食,赏得到美景···
然后在所有的美好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那个不再需要被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肯定的自我。
将幸福的按钮装在自己身上,永远turn on.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