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诟病 -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也叫「经济人假设」、「自私假设」,据说这个假设说人都是自私自利并且非常理性的。
但是呢,人没有那么自私,也没有那么理性。人会「利他」,也会「感性」。人会无偿帮助他人,会不要回报的爱,会牺牲,也会感情用事,也会犯错。
所以有学者认为,也有人根据常识认为,这个假设不对,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不对,所以经济学的分析常常不对。
这是个天大的误会。经济学,至少某些流派的经济学,并不是这么想的。
- 2 什么是科学 -
「理性人假设」与人具体的心理活动、道德和思维能力无关,与「利己」还是「利他」无关,也和「理性」还是「感性」无关。
「理性人假设」第一条:人的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有其目的。
「理性人假设」第二条:行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请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成本是什么,也没有说收益是什么。
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不知道。
但是,任何选择,必定是「为了 A 而放弃 B」,必定有成本和收益。
「理性人假设」类似于牛顿的惯性定律:
「惯性假设」第一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随机的,而是倾向于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变)。
「惯性假设」第二条: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方向或大小)。
你看,这里没有说「物体可以转圈、可以打弯」。这里没有说是什么力,因为不知道。
但是立了一道规矩。
「你看,陀螺会打转呢,既不是静止,也不是直线运动哦,你的惯性假设不对啊。」
「错,这说明有拉力,陀螺的这边拉着对面的部分呢。我们可以用这个原理设计一个装置,控制蒸汽机的气压。」
「你看,苹果掉地上了,说明物体是会向下掉的,并且会越来越快,你的惯性假设不对啊。」
「错,这说明有重力。地球会吸引苹果,也吸引月亮。为什么月亮没掉下来呢?因为它飞得快。所以,人类登上月球是有可能的,只要飞得快!」
「你看,如果不用力推,车会停下来,不会保持速度,你的惯性假设不对啊。」
「错,这说明有摩擦力。我们可以用一些措施减少摩擦力。」
「你看,这颗星星的轨迹和你计算的不一样,你的理论一定有哪里错了。」
「也许旁边有一颗星星在吸引它,只是我们没看见,先找找吧。啊,真的有,就叫它冥王星吧。」
「这次的现象,你找不到力了吧,只能用相对论解释。」
「是啊,我们终于找到了牛顿力学适用范围的边界。」
这才叫科学。
「物体可以转圈、可以打弯」这是描述现象,「物体不走直线是因为受力」这是在准备解释现象。
我们可能不知道有什么力,可以先尝试找出来,如果怎么都找不到,才说明理论错了。
假如,牛顿的定律换成「物体可以这样动,也可以那样动」,那就不是牛顿力学。
「这个陀螺在转呢,嗯,物体可以转,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苹果掉下来了呢,嗯,物体可以掉下来,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月亮没掉下来呢,嗯,物体可以不掉下来,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车停下来了呢,嗯,物体可以停下来,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星星这样飞呢,嗯,物体可以这样飞,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哇,这次的现象好奇怪呢,从来没见过,嗯,物体可以做出各种奇怪的动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就不是科学,虽然说的都对。
- 3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
上面吐槽太长了,所以再说一遍:
「理性人假设」与人具体的心理活动、道德和思维能力无关,与「利己」还是「利他」无关,也和「理性」还是「感性」无关。
「理性人假设」第一条:人的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有其目的。
「理性人假设」第二条:行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请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成本是什么,也没有说收益是什么。
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不知道。
「理性人假设」立了一道规矩:要解释人的行为,就要找出人的成本和收益。
这个人捐款了,那个人没捐款。「因为有的人自私,有的人不自私。」
同一个人,有时候捐款,有时候不捐。「因为人有时候自私,有时候不自私。」
这个说法也不能算错,可以用来给人贴标签,但对于解释现象没什么用。
要解释现象,如果是心理学,会研究人的内心、成长历程,如果是生物学,会研究人的神经结构、内分泌。
经济学的分析是这样的:找出所有可能的成本收益,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直接的、间接的,对比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候」的处境,给出一个解释,然后验证你的解释是否符合事实。
一个人在发自内心的做出「利他」行为前经过「功利的计算」是完全没有矛盾的。
捐款者并非无选择地永远捐款,捐尽自己的每一分钱,捐给每一个人。相反,即使是最善的捐款者,只要有一些社会经验,就会比较捐给谁比较好,对方是不是可信,需要花多大的力气判断对方是不是可信,捐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今天捐还是明天捐等等,这些全都要经过「功利计算」,但是是「利他」的,并且可以用「理性人假设」解释。
如果我们把「理性人假设」修改成「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只能解释为什么有捐款,但不能解释其他细节;而即使是「因为利他所以捐款」,也是直接假设出来的,没有意义。
「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是一个现象,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什么是更多的知识?能带人上天,能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就是更多的知识。
不可把现象作为基本假设。
- 4 什么是「利己」「利他」? -
经济学并不关心人是「利己」还是「利他」,只关心「成本」和「收益」。「成本」和「收益」有多种。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不是人的想法。当然你可以猜测人的想法。
父母牺牲自己的消费,给孩子买奶粉,是「利己」还是「利他」?父母只给自己的孩子买奶粉,是「利己」还是「利他」?买这个牌子不买那个牌子,在这买不在那买,用这种付款方式不用那种付款方式,是「利己」还是「利他」?卖奶粉给别人,是「利己」还是「利他」?
「理性人假设」立下一个解释现象的规矩,逼经济学家去找这个人的「成本」和这个人的「收益」,仅此而已。
「理性人假设」不是一个生理或心理上的假设,与具体的动机和善恶无关。如果有人因此认为「人性本恶」,「冷冰冰」,「人都是自私的,所有的利他都是出于利己」,那不是经济学。
有这么个例子。某个地方的村民投票同意在当地填埋核废料,政府说能拿到经济补偿后,投票同意的反而减少了,据说理由是「不愿意被贿赂」。姑且认为这个理由是真实的。「不愿意被贿赂」是「利己」还是「利他」?能不能说村民为了某个「利他」的目的(不愿被贿赂)而放弃了另一个「利他」的目的(填埋核废料)?
很难说是「利己」还是「利他」,但是「为了 A 而放弃 B」这是真实存在的,可以验证的。
「为了 A 而放弃 B」是什么呢,就是「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 5 什么是「随机」? -
任何理论的基本假设,一定有一层含义:「X X」不是随机的。否则我们还研究什么呢。
有一个实验,据说可以证明人不理性。
假设有 600 人感染了某种致命的疾病,有 2 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病,但是有风险。
对一些受访者说:药物 A 将挽救200人的生命。药物 B 有 1/3 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 的概率一个也救不活。72% 的受访者选择 A。
对另一些人说:药物 A 将致400人于死地。药物 B 和上面的说法一样,有 1/3 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 的概率一个也救不活。对这个问题只有 22% 的人选择 A。
两种问题的药物一样,但是人的选择不同,「说明人不理性」。
但是呢,这个结论所说的「不理性」,指的是「无知」,人会「犯错」的意思。相应的,「理性」指的是「全知全能」,不会犯错。
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不理性」,指的是「随机」,与成本收益「无关」的意思,或者故意「成本最大化和收益最小化」。「理性」,仅仅是说行为和成本收益「有关」,尽可能「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实验结果,他们是理性的,虽然被骗了。为什么人会「无知」,会「犯错」呢?因为获得知识是有「成本」的,这和「理性人假设」没有矛盾。
所以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如果利用人的心理特点,提高获得知识的成本,人犯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是支持「理性人假设」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设计一个圈套,如果露出马脚,被骗的人就少,如果不露出马脚,被骗的人就多。在经济学的概念范围内,这当然说明人是理性的。
那么,根据经济学的概念,「不理性」的人在实验中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可能性 1:和真实的实验结果相反,前一个,22% 的人选择 A,后一个,72% 的人选择 A,完全不符合一般人的心理特点。
可能性 2:告诉他们你们被骗了,两种说法是一样的,但他们的选择依然不变,完全不听你解释,也找不到他们不听你解释的理由。
可能性 3:不管你怎么设计问题,每一次实验,选择 A 的人在 0% 到 100% 之间随机波动,完全找不到理由。
可能性 4:没法沟通,完全无法开展实验……
这才是经济学概念的「不理性」。
显然,现实中,在经济学的概念范围内,人是理性的。
- 6 -
经济学所说的「理性」,既不是「冷冰冰」的「自私自利」的,也没有「全知全能」那么不现实。
研究人的心理特点,容易犯哪些错误,那是心理学。研究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脑子怎么长的,那是生物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是这些。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怎样行动,怎样做出选择。「理性人假设」说的是,人会权衡什么更重要,为了更重要的,放弃不太重要的,力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虽然人可能牺牲自己,可能犯错,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没有惯性,你以为扔上去的石头会立刻掉下来吗,不会的,世界在失去惯性的一瞬间就变得完全陌生,除非有别的定律维持,世界将消失。如果「不理性」,人不是会变「感性」这么简单,人会变得不是人。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