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留白
这周一的下午,我去参加了培训,培训有两个主题。
第1个主题,是讲的某某的培育,是个男老师,这个老师讲的有轻有重,重点突出,并且说话的时候,让人听如沐春风,不觉得厌倦。
第2个主题就讲的是某某平台的一个推荐,是一个女士讲的,她讲的特别的满满登登,每一页PPT的页面上都是满满的字。
且讲每一页的时候,基本还都照着PPT念。我猜想,她这一个小时讲下来,肯定是嘴干舌燥,非常疲惫。
作为听众,在下面听,我都觉得很疲惫,讲的内容太满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页面,事无巨细,全部都讲到。
我突然间有个意识,平时做培训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误区,当然在这之前,我可能也不清楚,也落在这个误区里——好像具体的详细的讲解,才算是讲了一个完整的培训。
现在看来,其实并不是的,一个培训的是否有效,是受众获取的足够的他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并不是说所有的信息,都给到他那,才算是完整的或者合格的培训。
咱们中国人总是讲究留白,在一些山水画里边或者中国的国画里,幅面上的画只是占了一定比例,通常都会留有大片大片的空白,这个就叫做留白,给你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有限的有形之外,去想象无限的无形。
今天的培训,就让我很好认证了这一点,我觉得这个女士讲的太满太满,缺乏留白。
所以对于受众,并没有留下太多空间给受众,当一个人只是不停的在接收,却没有思考或者不用思考的时候,他能够获取的信息其实很有限,他只是听只是听,听完之后大脑可能反而是一场空。
返观第1个人的培训,他每一页里边图表占一半,文字仅是罗列了部分,并且重点的字,他用带颜色的字体加大突出,受众在听的时候很清楚,知道重点是这个,讲的时候语速缓慢,有张有弛,页面放10个字,他可能会讲出20个,但是也有可能就讲10个,给了受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那么在这样一个留白里,受众获取的东西更多。
第2个女士,几乎是没有留白,每一页满满登登,他为了应付这些满满登登的内容,试图把它都转达给受众,他只能对着PPT里满页的内容不停的在读,受众在听的时候,视线捕捉这个PPT都来不及,耳朵还要不停的受到他的洗礼,这样大脑耳朵都没有空余,又怎么去思考,怎么去理解?效果显而易见,非常不佳。
我突然在想为什么他会搞这样一个PPT呢?为什么要搞这样满满当当的内容?
我又想到了之前,我在给内部做一个培训的时候,做了一个表格,表格里的内容也比较满足,当时讲的时候好像总有发挥的空间,想把它讲的足够细,担心遗漏任何一个要点,现在想想觉得这个处理方式非常不好,我和他一样,也没有足够的留白。
做这样一份满满当当的PPT,讲所有所有的知识点,其实更多的好像是在感动自己,因为觉得自己做的这样事,为这个培训准备了这样多的知识点,足够用心,足够下力。
但是一个好的培训它必须是双向的,不是说你给出的知识点越多,用了再多的准备和努力,受众并没有接收到,那他都是不合格的。
如果你这个培训只准备了三个点,但是对方接受了三个点,那说明有效的输出达成百分之百,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培训,我们准备了10个点,最终成功传达出去的只有一个点或两个点,这种的话,真的只能算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自己的付出,感动了自己的用心,感动了自己的喋喋不休和口干舌燥。
这件事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想,我将来再做培训的时候,每页的内容不会太多,我也要有足够的留白,我也让我的受众,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去发挥无限的想象和无限的接受,能够去触碰到我想要传达,还没有完全传完全传达到的那一点。
2.关于癖好
去参加培训的时候,到了会场,每一个位置上准备了一个布兜子,布兜拎着挺沉,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个宣传页,一支笔一个本,我觉得内心很开心。
当下就对这个培训有着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觉得他准备的很好,为什么呢?我又问了一下,自己还没有培训呢,我想大概是这个笔和本子给我的好感和安全度。
然后就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我好像对本子和笔有一种无限的热爱,我看到他们,我就很开心,想据为己有,甚至当下,我还想过要不要走的时候多拿走一个布兜,但是及时的打断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我要的是什么?我只是要这个本子,要这个笔吗?其实公司给发过笔记本,也发过笔。且笔和本,在家里都不是少数,我都舍不得用,做任何一个件事儿,拿任何一个本,都觉得舍不得在上面写字。
家里的柜子里,都是我平日里舍不得用的积攒下来的本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本子和笔,有这样一种几乎狂热的喜爱,看到他们就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之后呢,还不是为了占有使用,只是为了存放起来,觉得本和笔都好,想要珍藏。
但是从来没想过,任何一个本和笔,你没有去用,那才是浪费,只是放着放着,它并没有落到实际的用处上,我不知道是不是年幼的时候比较缺乏笔和本,我回忆了一下倒也不至于缺,肯定是有的,但是为什么就至于到现在这种地步,舍不得用都想要呢,不理解理解不了。
我没跟老公说这件事,我说了的话他可能会嘲笑我,其实我自己都内心不理解。
3.关于计划
昨天终于把儿子之前心心念念的每周计划表做完了,这个计划表,其实计划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也没做出来,有的时候是真的太忙了,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自己忘记了。
每次一跟他提到,他的作业没有完成,任务没有达标,他总说妈妈,你不是说,会给我做个计划表吗?我按照计划表来。你怎么还没做过来呀?这倒成他拿捏我的一个理由。
昨天突然我就想到这个事了,我就做了出来,按照每周进行排不带日期,这样的话这个表就可以复用了。
只要打出一张,这就是这一周的任务计划表。
上面按照几个项目排开,日期和计划的目标,完成的时间,完成情况,完成人和检查人,包括最后加了一个备注,我也给他设想到了,有突发情况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进行备注的嘛。
把这个计划表发给了老公,老公也给我竖了个大拇指,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我就让老公看着没问题的话打印带回家,昨日老公打印带了大概三张回来,我和儿子商量一下,看他有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可以再调整。
这个东西是双方民议出来的结果,当然要双方来看,晚上给他看了一眼,他就放下了,他着急英语打卡看手机。
今天早上他倒是6点不到,就起了床,我再拿着这个计划表给他细细看了一下,跟他讲了一下每一栏怎么填写,问他是不是还有问题,他倒是挺认真的,拿着端详了一番,告诉我妈妈,我觉得挺好的,不用再调整了,内心窃喜,那行了,这就好说了,这计划可是你和我一起定的,完成的话,应该需要你自己督促自己了。
这不,周二的任务是,每天听写一课生字,还有完成英语作业,吃完饭我看今天还挺早,我们7:30出门,我就赶紧给他提议,我说你,看你这个任务表里边,有一节课生字的听写,那不如咱们就现在完成,这样的话你晚上不就可以少完成一项了吗?
他一听也同意了,我把生字给他先看一眼,告诉他,我要听写这一课,结果在8分钟之内我们完成了两课的听写,他只有两个字,不会,可谓效果极佳了。
我突然间想到,其实我就有这个倾向性,倾向于指标量化,能够更有效提升自己的达成率。
如果说,没有给我定一个量化的指标,只是告诉我完成某件事,会心里面特别没有底,不知道应该完成是什么样,但是一旦给我列出来,比如说今天走7000步,日更必须八百字以上,这种特别具体的量化指标,我就会冲着这个指标而去。
所以这也说明了,确定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目标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那么达成的人,他才能够心无旁骛,毫无疑意的往上冲。
这是近期的三个想法,语音练习的时候,随机发挥出来的,今日周六,恰逢加班。就趁机整理一下,发到简书上了,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