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 公冶长第五》第26章

《论语 公冶长第五》第26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0-21 06:20 被阅读0次

    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章。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朱熹《论语集注》:“伐”就是夸耀。“施”是“张大”的意思。“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

    《礼记表记》上说:“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出厚。”君子不自我夸耀所做的事,不崇尚自己的功劳,有超常的德行,不要求别人,就是为保持忠厚谦虚的品行。

    《易经系辞传》上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有功劳又不自以为有德行,是德行宽厚到极致的表现。而孔安国认为“施”是“施治、推行”的意思。“不施劳”就是不施劳役之事于天下、不给别人增加劳苦。钱穆先生认为这样的理解也是通的。“劳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于人。”

    《四书辨疑》上说:“盖无施劳者,(就应该是)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民不恤,乃古今之通患。桀纣幽厉之事,且置勿论,请以近代易知者言之,秦始皇、隋炀帝之世,劳民之事无所不至,四民废业,人不聊生……天下大乱,生民荼毒,何可胜言!由其施劳于民之所致也。颜子之言于世厚矣!(这就是从领导者、国君该具备的德行来看颜子了),愿无施劳,安人之志也。”李炳南老先生说:“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四书辨疑》:“既无伐善,又无施劳,内以修己,外以安人,成己成物之道不偏废也。”无论是“不把劳苦加诸于人”,还是“有功德而不自称”,这都已经是最好的道德行为了。而颜渊的志愿最终又落在两个“无”字上。 意思是“善”和“劳”都是我要做的,但是愿“悄无声息”。这是要“功盖天下,不失其美;泽及后世,不有其名。”这个回答就奇绝无比了。我们平常人做些善事,多多少少希望别人知道,或者被称赞。即便有人修养好些,不在乎名誉,也多少想积累些阴德。而颜渊真的是无欲无求,他的生命是真的寂静。曾子就曾评价颜渊说:“有若无,实若虚”,他能空虚掉自己。《松阳讲义》上说:“颜子的无伐善无施劳,与谦谨之流不同,谦谨者亦抑然自下,是不敢自足。颜子则直是不见其有(他根本看不见自己有这个功德),见善是性分固有,劳是职分当为,伐施自无从生,是亦万物一体之怀也。” 这就是颜渊的生命气象就是这样,他重视对自己的约束和检视,把对他人的善行作为职分所当为的,自然不会对人显耀,也不会对人索求,他修己以安人。因此,他能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朱子对比子路和颜渊的境界评价说:“子路与颜渊固均于无我”。子路与颜渊都能去得私意,但子路向外做,颜子是就自家这儿做。颜子做得细腻,而子路较粗。到这,一文一武,两个学生把自己的志愿跟老师都汇报完了。本来故事该结束了。可孔子没说话,子路又忍不住问了:“老师!我们也想听您的志向。”“愿闻”两个字很有意思。大概子路也觉得,直接问老师的志向,有些不尊重,因为颜渊就不问,所以呢他就说“我愿”,我们也想听听,期待老师您能讲一讲。这一问不得了,孔子平平静静地讲出了一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愿老年人能够安享余生,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年幼的人得到关怀教育。我们想想看,其实老年人辛苦一辈子,人到晚年,很多事力不从心,他最需要的就是“安”,而老年人能安就不仅是物质上的自我安顿,他还要子孙都平安,他才能安。这就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而平辈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信”,有了这个信,朋友间通财、劝善、规过就都能行得通。而年少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关怀慈爱,不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社会、学校、老师的关怀慈爱。因此,老人能安,朋友能信,少者能怀就是要实现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让天下之人都能各顺其性,各得其所。这是何等志愿啊!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圣者的慈悯之心,也说出了千百年来整个中华民族所有人共同的心声。程子对比颜渊和孔子的境界说:“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颜渊能做到无伐善无施劳,但要刻意地去做,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努力)。至于夫子,则如天地之化工,付与万物而己不劳焉,此圣人之所为也。”又举个喻说“今夫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羁靮就是套马的缰绳),人皆知羁靮之作在乎人,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圣人之化,亦犹是也。”我们都能看到是人用缰绳驾驭马,而不知道羁靮就是顺乎马的天性而出生的。同样,圣人安顿他人是合乎每个人的天性,而不是以私己之欲强加于他人的,他能让所有人各顺其性。无论是子路能共财,还是颜渊的共善,乃至孔子的万物得其所顺其性,都遵循着同一个路径、同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超越一己之私。一个人心中怀揣着私意是很难与人共物共善,更别说让他人各得其所了,揣着私意的人是连最亲近的夫妻,最爱的孩子都相处不好的,因为心中有我,总是太怜惜这个我,看人就会因为私己之心而扭曲视域,必然偏颇,不能体仁。看人如此,待人更不必说了,自是由己夺人。别人在你身边又怎么能感到幸福安乐、各得其所呢?蕅益大师评价说:“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子路和颜渊,一个舍物,一个舍己,他们谈志向,是谈自己与社会、他人的理想关系,都还有自己,而夫子的志向里已经完全没有自己。孔子的理想里面,万物一体入于化境。那么,作为我们要怎么体会这一章呢?《朱子语类》上说“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且如看子路气象,见其轻财重义如此,则其胸中鄙吝消了几多。看颜子气象,见其‘无伐善,无施劳’如此,则其胸中好施之心消了几多。”不要老觉着对别人付出了很多,又说:“亦须看子路所以不及颜子处,颜子所以不及圣人处,吾所以不及贤者处,却好做工夫。”我们得看看我们是怎么不如贤者的,要做好自己的功夫,“且如“愿车马,衣轻裘,敝之无憾”,自家真能如此否?有善真能无伐否?有劳真能无施否?若不去学他做,只管较他优劣,便较得分明,亦不干自己事。”这段话我非常有感受,一学习这章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比较当中,说颜子比子路高,跟孔子比就不行了。朱子就提醒我们学习《论语》不是拿来比划计较谁高谁低的、最要紧是要看自己为何不似圣人?为何只能像个寻常人?要帮助我们自己提升才行。朱子说:“子路底收敛,也可以到颜子;颜子底纯熟,可以到夫子。”读这一章有很多感慨:首先老师问“盍各言尔志”,粗一点的子路就马上回答:“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这与我们来说就很惊人了。我们现在人内心的志向都是倾向于怎么在物质上有所获得,比如要好房子、好车子。甚至很多理想都见不得光的。而子路、颜渊、孔子这师弟三人每个人的理想都是愿与大家共享,子路愿与人共享财富,颜渊愿与人共善,夫子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上一章“巧言、令色、足恭”和“逆怨而友”,孔子是期待我们能立心以直,这一章通过各言尔志,让我们看到圣贤师弟直出来的理想、情怀是这样的高洁。子路求仁而忘物,颜渊不违仁而忘善,孔子处仁而忘我。朱子说,“子路有济人利物之心”,心中有他人;“颜子有平物我之心”,颜子与他人不分你我;“夫子有万物得其所之心”是内外一体,直如天地之化工。师徒三人面对生命,面对所有苍生的情怀,逐级上升,让人向往。钱穆先生说:“只是一仁境,只是人心之相感通,固亦无他奇可言(没有别的)。读者最当于此等处体会(就要体会这个仁字),是即所谓志孔颜之志,学孔颜之学。”“孔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未尝以空言为学。读者细阐此等章可见。”他们不是空谈境界,都是能实实在在做到。这一章有很强的画面感,就像是一幕话剧:子路取朋友之财共用不分你我,此等取舍是子路待友极诚;而颜渊欲潜行无劳,百姓得用而不知,此等取舍是天道运行之法;夫子更是己之行已化为人之行,超然与天地同体。圣贤的境界非我所能参透,但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确实打动人心。作为凡夫的我,实在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比这师徒三人的志愿更美好的事了。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颜回的志愿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2.孔子的志愿是什么?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理想情怀?

    3.学习这一章,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何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 公冶长第五》第2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tf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