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李笑来说过,辨别一个人聪明与否,就要看他脑中有多少“充分”、“必要”、“准确”的概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4cc82c0074c50c66.png)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的普及更是让我们获取信息变的越来越轻松和便捷。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就是由信息构成的。那么我们个人真的比以前的人类活的更明白,更有力量吗?
一、
今天,我们想分享的一个概念是——知识。
我们可以说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知识,那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知识吗?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知识就是为了能让我们找份好工作吗?
知识是众多信息的一种,但它的区别就在于,它可以1.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2.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考虑这信息对于我们有没有用,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思考是否给我们有好的结果。
二、
绝大多数人只是考虑了信息在短期内有没有用。你应该见过很多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说类似这样的话:
唉,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很高,但他们已经没办法了—— 他们彻底回不去了!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他们还有更为无奈的事情:
他们把这样的话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显然是充满了真诚的劝说,却没有任何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明白……
有什么比“发现自己已经没希望了而后又明显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也同样没希望”更令人绝望的事情呢?—— 难以言表却又实实在在的痛。
一代又一代的人,大部分都是如此—— 问题出在哪里?我的观察与结论是这样的:
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短期长期……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一样,心里有着“很理性”的依据,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而上面提到的那些无法让自己的孩子信服的、又因自己已经“反应”过来而“无奈”的人们,他们面临的无法言说的尴尬在于,他们只是体会到了痛,却根本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们甚至至死都反应不过来,他们只不过是对某两个字(“长期”)从未认真对待过才搞得自己“死因不详”。
于是,很多人小学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书了,又有一批人初中毕业之后就不读书了,还有一批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读书了…… 绝大多数人直到本科毕业,也没有分清上学、读书、学习之间的区别,于是,他们分分钟都有可能停止进步—— 你看,概念不清晰的危害有多大!
三、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其实很明显,很多信息你只要给它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它就会原形毕露。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14b5d18370a7d48f.png)
比如,就算你知道“鬯”这个字怎么读,通常情况下这事儿本身很难成为你人生中重要决策的依据;并且,这个字的存在与否,以及你是否会因为认识它而改变你的生活,答案非常显然—— 皆为否,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当然,作为消遣,无可厚非。
再比如
石钟乳和石笋的区别,还有什么波音747的几大优势,砖头的100种用法什么的,这些就单单只是信息根本称不上是知识。
关注明星的八卦,头条新闻在短期你可能觉得会有跟朋友之间的谈资,但它们的保质期非常短,过几天几星期所谓的热点就又换了一批,你费力寻找的这些“知识”也就报废了。
我们刷朋友圈可能是不想错过朋友们的什么的大事情或者什么重要信息,从而就把注意力都浪费掉了。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总能做出更好决策,并且得到好结果的人。你的朋友们会忽视你的存在吗?在有正真的大事时,他们也会来问你的,所以就让我们把注意力“浪费”在学习知识上吧,获得长期的收益。
四、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无法判断学习的东西否有长期效有用的,并且总在完成式的学习。因此首先我们就要知道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长期收益。
那就是尽可能的学习技能,在学习一项技能时,有一个二八定律。
就是用80%的时间来学习20%的关键知识,接着从之前的技能中萃取出现在有用的技能,结合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参加了一个朋友聚会,介绍自己时你说:
“我篮球打得不错,带团队拿过全市篮球比赛第一名。”
大家都说“哇”,然后呢?以后他们打球也许会叫上你。
但是如果你这么说呢:
“我篮球打得还可以,大四的时候带团队拿过全市篮球比赛第一名,那是我们学校历年来第一次进入前三。 其实我的身体素质不算出色,所以我选择做后卫,做后卫就要把中远投球做到最好。人应该有死磕一个技术到完美的能力,所以我的中远投还不错;带团队的时候,我还学到了如何让一群牛人通力合作,培养了我的领导力;有一次我们差点出局,我却认为这是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在中场休息时做了一个演讲,激励了大家。后来我看了一本书,才知道原来这个叫“逆商”。 现在遇到一个新事情,我就会应用这种做事的方式——先看清全局找到自己的站位,然后反复精进让自己的一个优势做到最好;再带领一群牛人,让他们相互协作;一旦遇到低谷,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机会,我会让大家逆势而动。”
你说这个故事说完,以后大家会找你干吗?至少当他们缺管理、带团队、创业时,会想到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e921bb0069e76e53.png)
多学习一个技能就会多增加一个节点,从而和以前的节点相互连接,从新连接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进而大概率的获得好的结果。技能越多,连接就越多它们产生的联系往往就会带来很多惊喜的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c1950bd573077491.png)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进入学习区,而不是待在舒适区。学习区的感觉就是不自在,而富兰克林他就非常会学习,而他也被印在了100美元之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562c1d24dd274af1.png)
他的起步也很早,是童工出身,在他很小的时候在印刷厂当学徒工。但是他跟普通的印刷工不一样,当他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在想:
是否有一天我不仅是在排字,而是在写字,让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马上就付诸实施。他是怎么做的?他没有去报个写作班,而是开始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他的自我教学方法很有意思,他从杂志、报纸上选文章,选那些觉得很好的文章认真读。他读的时候时不时抄下一段话,写在一张纸上;再往下读的时候,他又在另外一张纸上抄下一段话。读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边,把这些纸打散,然后过几天以后,他让自己把这些话按顺序排列下来,这样他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Rewrite(重写)这篇文章,或者叫用笔来复述这篇文章。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发现虽然他自己好像读懂了这篇文章,而且觉得很欣赏,但是落到纸上的时候,能写下来的很少,一篇很长的文章他只能写下一小段,这时候他会有一种挫败感。
但不止步于这种挫败感,他接下来又重新读那篇文章,读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写,然后把自己重写的文字跟原文对照,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更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一篇文章他要反复重写四五次以后,才逐渐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刷厂的学徒工,变成了一个专栏作家。
进入学习区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恐慌,给自己创造一个假想敌,以解决问题的角度来不断的学习和组合自己武器,从而来击败它。
五、
现实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只能不断的做到更好而不存在最好。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认为,要从自己的现状出发,你是刚刚开始人生这场马拉松呢?还是中途或是进入了后半段呢?
对于我们刚进入职场的人来说:
首先要功利性的学习以成长为目的,不断的让自己做到更好。现在不仅信息那么多,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判若星辰,我们要根据需求来选择性的学习知识,逐渐的达到长期的收益。然后再发展其他的维度,以此来产生更多的好结果。
而在我们选择需求来发展时,更好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稀缺品,即找到稀缺需求,这样是最好的使力点。因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被需求的程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1195/9014970d9a1b9841.png)
参考文献: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4月17日——知识究竟是什么?
《超级个体》11月15日——像顶级跨界高手一样,萃取你的核心能力 4-2
《伯凡日知录》4月25日、26日——学习的本质之一:认清伪学习、学习的本质之二:找到假想敌
注:以上均为“得到”APP专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