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或许是一种年龄上的界限,而我觉得,凡是内心清澈者,便是少年。
杂谈,既是杂谈,就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只是近来一些心中所想。
十七岁那年夏天以前,我是一个孩子,不问世事;十七岁的夏天到我大学毕业,我是一个少年,涉世未深;大学毕业到现在,我是一个迷途人,尘满面,泥满身。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一言难尽。我曾经在《成长是道明媚的忧伤》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缓慢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绝大数人都是在一瞬间长大的。
这些年,时间慢慢的流逝,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都没变,但是猛然有一天回头,我却是能看到自己的这些变化的。有些变化是让我觉得庆幸的,有些变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身边朋友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做自己就好。
然而我却觉得,最难的事情就是做自己。
因为做自己的话,我会很容易孤独。我不玩王者吃鸡,也不刷快手抖音,某些场合我不够合群,甚至觉得有些尴尬。这倒也没什么特殊原因,性格使然。因为我有时候并不喜欢跟人相处,当然我可以很好的跟已经认识的朋友相处,但我很难完全打开自己去结交一些新的朋友。
因为,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值得信任的,然而这一切又是庸人自扰。人在孤独的时候,会找一个人作为情感的寄托,可无形之中便会给双方戴上枷锁。 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情感寄托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又或是对自己不够重视,便会觉得痛不欲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一种常态,但我确实有过这种想法。
与人相处其实除了现实中的相处,也免不了在网络上的互动,比如微信,比如朋友圈。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发照片晒自己的生活,以前我们拍照,是为了留住一个美好的瞬间,现在我们拍照是更多的为了制造一个美好的瞬间。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微商的各种鸡汤,与之相比,我总是觉得自己毫无斗志。大多时候,我觉得朋友圈没什么可看的,大家发着千篇一律的东西,甚是乏味。可在这样一个媒体时代,又无法舍弃这些交流。
我觉得,与人相处是一门修行。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红楼梦》里也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与人相处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现在经常会反思自己以前做的事说的话,以前很多事是没经过考虑就做了,很多话也伤人不轻。希望以后可以做个善良的人,待人温和。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大概就是写文章了。
我大学时候开始写文章,初衷也简单,心里有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又无人诉说,便提笔写下。那时候我写的都是我过往的真实生活,又常常写于悲伤之时,所以那时总是容易被自己写的东西所感动。
近来,翻看自己大学时候写的文章,觉得很多文章水词太多,抛去那些略显拙劣的修饰,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少之又少。但是,又不能完全的否认它,因为在当初创作的过程中,我确实是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跟情感。
虽然现在觉得有些文章写得没那么好,但是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可以坦然接受,但要继续写下去的话,总归需要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
现在网络上的文章特别多,水文与标题党遍地都是,反之,优秀的作品与有追求的作家却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悲哀,但不需要有人在乎。这既不耽误吃喝,也不影响玩乐,谁管它作品是好是坏,还不如想想晚上去哪里嗨。
而现在的读者非常的聪明有想法,他们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来,这个作者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还是真的是有点文学追求的。看书写作也好,看网文视频也好,其实就像是人成长需要吃有营养的东西一样,但偶尔吃一顿汉堡或是麻辣烫有没有关系呢,没关系的,这也是生活的一种调剂与乐趣,但我们的生命中不能都是汉堡跟麻辣烫,一定还是要有有营养的东西。
我希望,文学创作有一天会再次变的纯粹起来,作家们能够抛开金钱与利益的诱惑,静下心来去写有追求的作品。
只是可惜的是,我又写了一篇水文,惭愧,惭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