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生活或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形。
跟家人讨论婚姻的看法,Ta们好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解。
跟朋友表达自己的观点,Ta们好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懵逼。
跟同事解释相关推广方案,Ta们好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也许我们都曾这样想过,是不是父母对我们看法的不理解,是不是朋友对我们观点的不了解,是不是同事对相关情况的不通解。
真的是这样吗?换位思考下,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一定会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不一定,既然把握不了对方的理解能力,那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表述能力。
那么交流中,那种表述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不解、懵逼、疑问呢?
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不解、懵逼、疑问?什么样的表述容易让人感觉到通俗易懂、没有歧义?这个你应该知道吧!
对,就是一个严谨有逻辑性的语句容易让人通俗易懂。反过来说表述不严谨,缺乏逻辑性的语句让人产生不解、懵逼、疑问。当然,表述严谨,有逻辑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接受你的观点或看法。
其实,严谨是一种沟通结构,能让语句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我们的表述语句中又总是包括前提、论证结构、结论三部分。
例如:
“今天好热。”
“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出去郊游。”
“新奇的东西小明都喜欢,这个小板凳挺新奇的,所以,小明会喜欢这个小板凳。”
上面三种表述方式都是我们常用的,是不是里面都包含着前提、论证结构和结论,只是有时候我们会省略前提。
而这其中的论证结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从前提到结论有个推导过程,这个过程所遵循的步骤,就是论证结构。
从上面我们知道,前提、论证结构、结论三部分组成了我们表述中的语句,语句间的联系度就是一个表述是否严谨的标志。
所以,要做到表述严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前提的真实性、相关性
二、论证结构的合理性
三、结论的映射性
一、前提的真实性、相关性
在前提的真实性、相关性中,你可能觉的真实性比较好理解。
一个虚假的前提怎么可能推导出真实的结论,但有时候真实不代表对方能理解,不理解意味在最后会出现看法上分歧。
例如:
你对父母说:“我现在才25岁,年纪还小,不想那么早结婚。”
你对朋友说:“我同学说那家餐厅不是很好吃,我们应该换一家。”
你对同事说:“里约奥运会最近比较热,我们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线上品牌推广。”
年龄、味道、热点事件都是真实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理解的层面不同,这时分歧可能就会产生。
父母可能觉得25还小吗?朋友可能觉的你同学的口味真的和我们一致吗?同事可能觉的奥运会这个热点值得追吗?
这样的情形出现多了,你可能会感慨:为什么有时我的良苦用心,却不被理解和体谅。
换位思考下,自己是否有过对他人用心的不理解不体谅。
肯定有过,因为当时我们心里在想:“你前面扯的是东,后面说的又是西,这跨度也太大了,根本不是一回事!”
前后跨度大实际上指的就是前后相关性弱,那么,如何在表述中让前后具有紧密相连的相关性?
第一步:明确你表述的目的。
第二步:列出可能支持你目的的各个前提原因。
第三步:找出对方能理解且在意的点。
第四步:在你列出的各前提和对方在意并理解的点中寻找交集。
如果你的表述仅仅是为了随性抒发自己的感想,不用管这些。
用上面的例子来实际说说:
你对父母说:“我现在才25岁,年纪还小,不想那么早结婚。”
父母听完说道:“25还小吗?我们这个时候都已经当家了。”
此时你和父母关于婚姻问题的歧义已经在年龄上产生,按照上面的步骤来修改一下前提。
表述目的:让父母相信现在结婚还太早。
可能前提:年纪太小、工作稳定性差、思想不够成熟、家庭责任感弱、异性朋友少、身边同性朋友的异性朋友也少。
父母在意并能理解的点:身体是否健康、年纪是否太大、思想是否成熟、工作是否稳定。
交集前提点:思想、工作。
此时前提可改为:“25岁这个年纪,工作上还不太稳定,思想上还不太成熟,还需要多历练几年。”
修改之后是不是好了那么一点点,可能有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按照这个步骤,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
在实际中,不同的人对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理解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点,从而最终反馈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二、论证结构的合理性
文章开头提到推导过程所遵循的步骤即论证结构,当然,论证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推理的方法不同论证结构不同,常见的推理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例证法、反证法等等。
演绎和归纳是我常用的推理表述方式,下面主要谈谈这两种方式的论证结构。
演绎法的结构是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例如:
所以的鸟都是脊椎动物。
山雀是鸟。
山雀是脊椎动物。
归纳法的结构是多个并列前提加结论。例如:
小明参加了四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会议。
小刚也参加了同一会议。
他们可能已经在哪里见过面。
看到上面两个例子,你可能会想难道我们平时不都是这样表述的吗?
来看看我们平时所常用的表述,例如:
“我现在才25岁,年纪还小,不想那么早结婚。”
“我听同学说那家餐厅不是很好吃,我们应该换一家。”
和上面合理结构的例子相比,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省略大前提的三段论推理。
完整表述应是:
年纪小结婚不好,25岁年纪还小,所以,不想那么早结婚。
口碑是决定去不去一家餐厅的重要因素,我同学对那家餐厅评价不好,所以,我们应该换一家。
当你省略大前提,直接从小前提推论出结论时,不同的人对大前提的界定不同,所以,双方在结论上容易产生歧义。
如果此时你觉得结构合理指的是表述语句中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可能还远远不够。例如:
每只松鼠都是哺乳动物。
每只熊猫都是哺乳动物。
每只松鼠都是熊猫。
结论的错误一眼可见,但你能从论证结构上找出漏洞吗?你可能觉的有这么明显错误的结论,不需要从结构上去发现合不合理。
再看这个例子:
几个纳粹党人是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汉斯是凯撒俱乐部成员
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粗一看,可能觉的没有什么问题,细一想,可能问题就会凸显。相比较上个例子,此例子结论的错误性是不是隐蔽性更高。
如果隐蔽性再高一点,该怎么办呢?这时就要考虑论证结构的内部特质是否合理性。
内部特质的合理性就如房子内部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整齐了,房子才可能平稳。
在三段论中,有大项(大前提主项)、中项(小前提谓项)、小项(小前提主项)。结合上面实例可以发现其内部特质有:
特质一:中项是连接大项和小项的,中项是大前提的主项,是小前提的谓项。
特质二:肯定命题中,中项在小前提的谓项部分通常是特称(或者“不周延”),永远不会是全称(或者“周延”)
特质三:要想得出必然的结论,中项至少有一次是全称(或者“周延”)。
根据这三个特质,再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
几个纳粹党人事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汉斯是凯撒俱乐部成员
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其中项在大前提不是主项,不过这个并不影响。在大小前提中,中项都是特称,中项至少一次全称才能得出必然结论,当你看到结论中的“是”时,就可以根据结构不合理而宣布结论错误。
说完演绎推理,再看归纳推理的结构合理性时,会发现比较好理解了。
先看一个例子:
小明参加了四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会议。
小刚也参加了同一会议。
他们可能已经在哪里见过面。
相比较演绎推理包含关系前提,归纳推理所以前提主项都是并列的。
根据演绎推理内部结构合理特质,归纳推理的内部合理性特质有:
特质一:前提都是特称且有内部联系的。
特质二:结论一定是可能不必然的。
当然,这里要说一句,并不是所有的归纳推理都会暗合此特质,只能说是大多数。
有时候,把握了论证结构的合理与否,能把我们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思考。
三、结论的映射性
谈完前提和论证结构的相关问题,你可能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流程来,此时所得出的结论已不会有什么歧义。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为了使表述更加严谨,我们不仅要能从前(前提)往后(结论)推导(论证结构),还有能从后往前映射。
映射就是从结论出发,检查前提和论证结构是否能和其产生相应联系。结论的映射方式有两种: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这其中,「量」指的是它是全称还是特称,命题的量取决于它的主项。「质」指的是它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
在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中,有三种映射方式:
两个全称前提映射的是错误或无用的结论,如:
每个松鼠都是哺乳动物。
每个熊猫都是哺乳动物。
每个熊猫都是松鼠或松鼠和熊猫都是哺乳动物。
两个特称的前提映射的是不必然的特称结论,如:
小明参加了四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会议。
小刚也参加了四月份在上海举办的同一会议。
小明可能见过小刚。
一个特称和一个全称前提映射的是必然特称结论,如:
每个松鼠都是哺乳动物。
金花鼠是松鼠。
所以,金花鼠是哺乳动物。
在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中,也有三种映射方式:
两否定前提映射的是错误的结论。
没有男人是女人。
没有女侍应是男人。
所以,没有女侍应是女人。
两肯定前提映射的是必然的肯定结论。
每个松鼠都是哺乳动物。
金花鼠是松鼠。
所以金花鼠是哺乳动物。
一肯一否映射的是必然的否定结论。
没有湖南居民是湖北居民。
所以的长沙居民都是湖南居民。
所以,没有长沙居民是湖北居民。
在上述两种映射方式的具体介绍中,你可能会发现,所给出的前提都是真实有关的,论证结构都是合理的,因为这样能更好的帮助你理解结论的映射性。
结论的映射,就是从反向映射整个命题的方方面面,以确保整体的严谨性。
有时候,我们觉得要想使表述严谨是个很困难的事,把握以下三点:
前提的真实性、相关性。
论证结构的合理性。
结论的映射性。
你会发现慢慢开始训练,表述严谨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注:本文为《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