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图书馆读书
救赎之路----有感于《追风筝的人》

救赎之路----有感于《追风筝的人》

作者: 那年夏天的欧阳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16:41 被阅读0次

    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看完了电影《追风筝的人》,第一感受不得不说还是原著更好看,也不是说演员演得不好,而是一些细节没有拍出来,当然总体而言还是把主要故事情节都讲明白了,里面让我感动流泪的地方有3处:阿米尔的父亲在带着儿子逃往巴基斯坦(最终目的地还是美国,途经巴基斯坦)的途中,阻止一个俄国军人想要强暴一个带着婴儿的阿富汗妈妈(一个还算年轻的女士),还有一个地方是当索拉博(哈桑的儿子)被阿米尔救出魔窟后的第二天一早,索拉博对阿米尔说自己是一个很脏的人,其实他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却经历恐怖分子非人的性侵待遇;最后快结局的时候,阿米尔跟将军解释索拉博是他的侄儿那一段也是让人流泪,因为阿米尔终于承认索拉博是他的侄儿,而且敢于面对过往的一切。

    其实原著看过不只一遍了,很喜欢这部小说,里面最感动的当然是阿米尔与哈桑的兄弟情,尽管阿米尔在童年时期其实做了对不起哈桑的事,第一次是在他看到哈桑被阿塞夫强暴时没有勇敢站出来,表达对阿塞夫的不满,任由阿塞夫欺负强暴哈桑,这是第一次对不起哈桑;第二次则是他为了让父亲赶走哈桑,竟然用手表设计陷害啥桑,说是哈桑偷走了他的手表,看到这里真的很替哈桑感到委屈,可恶的阿塞夫欺负哈桑也就罢了,连哈桑一心一意对他好的阿米尔也来陷害他。

    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时,其实不是很理解作者这样的安排,觉得阿米尔这样做真的不对,但后面看了一些人的评论才明白,阿米尔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哈桑呆在他身边,那样他天天活在愧疚里,因为那会提醒他当初他没有勇气反抗阿塞夫对哈桑的强暴,那会时刻提醒着阿米尔:自己是一个没血性、懦弱的人。这样才更能衬托他的救赎之路的艰辛,可以说这也是写小说的一个写法,这样才能让整个故事更精彩,更有看头,且让后面的剧情更顺理成章。

    小说其实还有一个重点让人难以忘记,那就是阿富汗这个国家和人民所经历的战争和苦难,也展示了阿富汗民族的灵魂史,其实阿米尔还有许多饱经战争伤害的阿富汗人,有的虽然移民到别的国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国家,只是生活所迫,他们其实也很热爱那个记忆中安宁的国度,人们一起放风筝,看谁能玩得久玩得好。放风筝在这里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包括最后索拉博因为放风筝而愿意说话愿意沟通,说明他慢慢走出阴影,终将获得新生。

    主线是讲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但大的阿富汗经历战争和暴乱的大环境这条线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这部小说能获得成功少不了这2条主线,而人性这个话题,是这个世界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只要讲到人性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也许我们终究还是感性的动物,真性情和真人性总能把我们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

    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走了差不多二十多年,而这些年里,阿米尔也经历了很多,在美国求学,目睹父亲从原来在阿富汗富裕的商人过着物质相对不错的生活,而到美国后,父亲成了一个加油站的工人,阿米尔有时还得去跳蚤市场售卖产品等等的强烈落差,不过幸运的是在跳蚤市场认识了将军塔赫里的女儿索拉雅,而且爱上了她———一个阿富汗姑娘,将军一家也是从阿富汗逃离出来到美国寻求发展的,经过阿富汗式的求亲和结婚仪式,2个阿富汗青年在美国成家,不那么幸运的是二人婚后十多年也没能生孩子;而另一边哈桑离开阿米尔家,与父亲阿里(养父)生活在一起,直到拉辛汗(阿米尔父亲的好朋友,也是鼓励阿米尔写作的人)把他们请回来继续照看阿米尔家的房子,然后有一天哈桑与妻子被抢占房子的塔利班分子杀害,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成了一个孤儿,因缘际会又接着成为大坏蛋阿塞夫的性侵对象。

    拉辛汗于是打电话给阿米尔,让他回来拯救索拉博,因为拉辛汗也老了而且还得了重病,索拉博唯一的亲人就是叔叔阿米尔。于是阿米尔从美国返回阿富汗,在一个朋友兼司机的帮助下千辛万苦找到了索拉博,大坏蛋阿塞夫一眼就认出了阿米尔,尽管阿米尔带着假胡子一副阿富汗本地人的打扮,毕竟他们少年时就认识对方,阿塞夫还骂阿米尔抛弃自己的祖国,最后说如果想带着索拉博,就要过他这一关,于是当着索拉博的面放肆地打阿米尔,打得很暴力一点不留情(这样的希特勒份子,除了性和暴力,几乎没有人性),最后索拉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用当年阿米尔送给哈桑的弹弓(如今是他的武器)击中了阿塞夫的一只眼睛,趁着阿塞夫只顾眼睛疼痛而无暇顾及其它,两人逃出阿塞夫的营地,外面是正在等待他们的司机朋友。就这样一路狂奔逃离了恶魔的魔掌。

    小说到了这里,有写到索拉博的自杀,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脏的人了,这跟阿富汗的其中一个宗教信仰有关系,这种宗教信仰觉得失去童贞就是一种罪过,其实有点误导孩子和女人。电影可能也不喜欢这个安排,并没有这个情节。而只是索拉博跟阿米尔提到这样的想法,这个简化个人比较喜欢,毕竟索拉博是被动失去童贞,有些传统习俗真的已经过时,必须打破。最后阿米尔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把索拉博带回美国。

    想想人生其实很奇怪,阿米尔想要生孩子,可一直没能如愿,而哈桑有孩子,却因战争而死亡,最后只好让阿米尔照顾他的儿子也是阿米尔的侄子。故事里很多人会为哈桑的忠诚所感动,儿童时的他对主人的儿子阿米尔少爷(那时可能还不知道是自己的兄弟)很忠诚,即使他明明知道阿米尔是故意陷害他(手表案),但他却还是承认是他偷的,看到这里真的替他感到很委屈;后面为了主人家的房子与塔利班份子抗争失去生命。可以说忠诚至死。

    还有故事中阿米尔的妻子在阿米尔求婚时,勇敢地告诉他,自己18岁时,曾经跟一个阿富汗男人同居过一个月,后面被她爸爸叫回家。还问阿米尔介不介意她的那段过往,阿米尔说有一点,但不影响他想娶她的决心。这里也让我们看到爱一个人其实不需要太在意她的过去。也算是阿米尔另一种方式地原谅别人曾经的过错,其实说到底阿米尔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父亲,只是他性格偏懦弱,不喜欢打架不喜欢反抗。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就是这样。

    不像哈桑那么认死理,哈桑少年时为了帮阿米尔拿到那一个风筝,硬是不肯屈服被阿塞夫强暴,成年后为了守住阿米尔家的房子,又反抗塔利班分子,导致被杀害。这多少也说明倔强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哈桑是因为忠心,但最终却害了自己。当然我们无法假设如果他把风筝给了阿塞夫就不会被强暴。也无法假设如果他不反抗,塔利班分子就不杀他。只是通过这些事,说明性格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还蛮大。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年少时对阿米尔说的话,而故事结局,阿米尔又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说了这句话,幂幂之中生命的轮回,真的让人感慨万千,上苍仿佛告诉我们:“你曾经欠下的债,终究是要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救赎之路----有感于《追风筝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as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