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音乐会——张亚东和老友的歌,张亚东、朴树、老狼....他们是属于我们70后的青春年代的回忆。他们的歌声,瞬间把自己带回了那段美好的青葱的岁月。
九十年代末的北京,和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学校位于西直门外,那时候错综复杂的西直门桥还没有建成,还没有满眼的高楼大厦,即使是三环也还有一种城乡结合部的气质,一种很典型的北方城市的风格。学校门口是两排高大的白杨树,春天漫天飞杨絮的时候我总有一种煤气泄漏的错觉。9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里充满着自由和闲适的氛围,经历了残酷高考后的大学生们终于可以放飞自我。那时候的大学生还没有今天内卷的压力,没有从入学就目标明确的考研、考公、实习的紧迫感,听音乐、看电影、看小说、谈恋爱和上课读书一样都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那是校园民谣的黄金时代,随身听和收音机是我们的主要娱乐工具,除了欧美音乐,国内音乐排行版也是大学生的关注点。因为身处北京,校园民谣自然是绕不过去的,高晓松、老狼、刘蓓那时都是活跃在北京高校的歌手,刘蓓当时似乎也还在上大学,有一次来我们学校宣传自己的歌,在教学楼的多功能厅,一个也就容纳百十人的会议厅,她衣着朴素,站在前面清唱了那首《B小调雨后》,声音清丽悠长,显示了她不俗的唱功。那时候还有大学生电影节,参加电影节的电影会巡回在北京各高校放映,导演和主演也会到现场宣传,而大学生的投票是评奖的主要依据。那时候明星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今天追星族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我们会捧场但并不疯狂,明星既不高傲也不讨好,观众也理智热情,双方是一种理性克制的关系。有一段时间陆毅的成名作《永不瞑目》在我们学校取景拍摄,虽然那时他和袁立还没成名,但帅哥美女还是很扎眼的,然而拍摄现场依然很平静,并没有大面积围观的现象,大家会远远的看一会儿,保持着尊重和克制。
大学的生活简单、平静,如校园民谣一般,万千内在汹涌的青春情愫都隐藏在悠长平淡的旋律之中。我们的纯真年代,校园BBS刚刚兴起的时期,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多内容,还没有智能手机,有着大把的闲暇时光,可以吹牛、读书、听音乐、看电影,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闲逛,或许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无聊的时光,但是对我们来说,确实最好的时光。或许,每代人的青春都是他们不可忘却的最好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