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医万里行的公益课,我们去年走了八站,今年也交付了五次了,我们的团队很成熟,小周老师讲课日见娴熟,摄影和会务也很成熟,基本不需要我操心,而我每次都跟着,所为何事?
今年年初,我在高望老师家里呆了半月,他也问到这个问题!
我并非没事干,我还是时代珍传的总经理,时代珍传今年有四个月没开工,也是有成本的,每个月啥也不干,每天也有超过1.5万的基础费用,也就是说的我每天最低要赚1.5万才能体现价值的!
我跟着耳医万里行的公益课,目的有三!
我不用讲技术,也讲不了,但我组织培训这三年下来,见过超过6000位耳医入门,对耳医入门的路径比较熟悉,对大家可能遇到的坑“见多识广”,我的第一个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在这些坑里“恋战”!
第一个坑是经验穴!大多数人在初学之际,会发现国标到了用的时候效果不够好,而发现大家经常提到的经验穴往往有“起效”!所以一定会有一个阶段迷恋经验穴!直到有一天,吃透了了穴位的“病理泛化”和“一穴多功能”的常识,发现经验穴就那么回事的时候,也就渐渐走出来了!
第二个坑是迷恋某一个老师或者某一流派,因为耳穴的诊治本没有所谓的正统一说,现在还处于百花争鸣的初期,谁也说服不了谁,专家在诊治诸多层面况且有不少分歧,初学者自然被第一印象和门派尊严所迷惑,会沉迷于维护门派之争,在所难免。
第三个坑,是中西医之争!医学本不只中医两个派别,这不过是流派之争的升级版,分歧到了理论体系的根部而已。
无论是穴位、框架还是体系之争,都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没必要过于痴迷或者排斥异己,就像是爬一座山,从不同的路上去,只要能登顶,就不能说别的路不对。
但切忌今天在这个阵营,跟着走一段,过几天看另一队更热闹,就又换了一个路径,如此很容易在山脚或者半山腰打转,登顶反而慢了!
这三个坑,一般人去说,都难免有阵营派系的本我主义之嫌,大家知道我从不跟定某一个老师学习,不学无术,学术立场一向相对独立,所以我来讲这个部分,反而客观。
其二,我关注耳穴诊疗法在医疗机构的落地,可以帮助大家建立耳穴门诊和团队建设少走弯路!第一个目的的核心是学术立场,第二个目的则是管理的输出!
医院里该怎么启动耳穴专科门诊或者中医特色护理门诊?
我觉得需要三个条件,土壤、种子和风雨!
土壤是领导的认知层面,重视了,自然肯支持,给钱给人给场地!
种子是爱耳穴诊疗法的人,要有兴趣的人,有能力的人!
风雨是历练的机会,说白点是得有病人,开展单病种的研究!
是一上来就划一块地几间房,再抽调几个人,还是先解决研究的基础问题,历练了团队让她们成为了病人追着走的核心,再成立科室,这里有大学问,有领导者的风格,也有分配、分工与奖罚等管理手段!
我在这个层面的作用会比较大一点,我们工厂的团队服务过超过300家耳穴(护理)门诊,我还是有经验的,起码可以帮助降低时间成本!
其三,我还跟各地耳医专委会委员熟悉,大家都想出力,但耳医还不不多,大都各自为政,需要有人穿针引线,我是最佳人选,因为培训不是我的主业,我不靠这个谋生,但我却热衷于此!
耳医万里行,我们还会走下去,还会走至少两年,希望我的参与能让一些耳医学习的路径变短,让科室落地更快,能促进各地耳医的融合,我也就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