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纪录片 | 苏东坡4:成竹在胸

纪录片 | 苏东坡4:成竹在胸

作者: 贵在随心 | 来源:发表于2023-04-15 20:53 被阅读0次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苏轼的《寒食帖》

    1082年,到黄州第三年写的《寒食帖》,把流放诗人的憔悴与沮丧,写到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对人生的无力感。46岁的苏东坡终于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18年后,《寒食帖》辗转到了黄庭坚手里,他认为寒食帖是苏东坡写的最好的。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定规则的,而不是遵守规则的;历史上有赵飞燕和杨贵妃这些不同类型的美女,字体的胖瘦不是唯一标准,而是看它美不美。
    现《黄州寒食帖》收藏于台北故宫。

    2、书画

    日本有很多“东坡迷”,习练苏东坡的书法,收藏苏东坡的书画。
    1082年,书法家米芾来拜访苏轼,一幅《枯木怪石图》,苏东坡以自己独特的书法技艺,引领了中国的文人画的潮流。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的美学标准,不在于画的像不像,而是在于画的意趣

    唐宋画风对比,唐朝色彩鲜艳,活力四射;宋朝颇爱单色、水墨画,更安静、更加内化细腻了。

    苏东坡爱画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自己经历了很多风雨,觉得自己和竹子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追求。苏东坡画竹子,不是一节节的画,而是直接画一根,提出“成竹在胸”的理论,对竹子的基本观察是很重要的。

    3、此心安处是吾乡

    1083年,与被贬岭南的王定国会面,看到王定国的妾柔奴并不憔悴,于是问柔奴你这个心态为啥能调整这么好,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回答触动了苏东坡的内心,当即作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里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黄州可以说是苏东坡的精神地标,东坡文化是黄州的文化标识。

    4、与王安石

    1084年,苏东坡调离黄州,过金陵拜访隐居的王安石,他两虽政见不同、有意气之争,是君子之争,但并不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君子之交。
    隐居的王安石,非常关注苏东坡的动向,每当苏东坡有作品出来,都很激动。
    在金陵期间,这两颗最闪耀的星星会面,以前的过往都成了过眼烟云,他们对彼此才华的认同非常高,他们在文化上的抱负,让所有的宫廷与争斗都成了陪衬。
    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录片 | 苏东坡4:成竹在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dv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