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庆幸,沒有错过一本和成长有关的文字。它使我长久的静默,长久沉浸在一段又一段过往的时光里。
这是一本离别、异国、陌生、孤独、挣扎、际遇、成长的作品。如果错过,确实是件心疼的事。
书厚,但不是小说,不会逼着你一口气读完----我倒是一口气读完的;也不是本日记体流水账,硬让你了解人家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见了谁读了什么书----这些内容当然也有,它显示出旺盛生命力里的每一条舒展出来的枝叶。
它写一个孩子在完全陌生环境里的求学经历,虽非荒岛求生,生吞活咽野外生物、人狼对峙等等大片桥段,但异曲同工之微妙,实在得益于作者让人欲放不能的笔下功夫。
书由小姑娘和她在国内的母亲共同完成,名为书信体、实际更接近一篇篇独立的散文随笔,以女儿的见闻、心里旁白为主,母亲在国内的思念之情为辅,相互交叉,映衬贯穿,随性而写,没有预期,是“写着写着就成了书”。此书时间跨度两年,女儿的文字部分占全书篇幅八成,完成所有书稿时,这个小姑娘才十八岁。
我读此书仔细,越仔细越惊讶,惊讶于小姑娘行文时的老练沉着、潜词用句时的朴实大方、叙述事情时的不紧不慢。我对这个小姑娘有了兴趣,所以打定主意要绕过孩子母亲的笔下锦绣,单看这个创造了奇迹的孩子。
就写作水平而言,如果来个华山排名,青少年段位的交椅,这孩子铁定要占得一把。她不做作不呻吟,没有一般少年写作中习惯性的强说愁;她不猎奇不夸张,不刻意向你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国度;她也不渲染情绪,一切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常、安安静静地书写。
她用一种平视的角度打量和记录那个与生长环境不一样的地方,不歌颂也不揭露,不类比也不评价。
她写在那里的学习、生活,买菜做饭搬家、读书做功课刷学分,学着把握与房东、室友、同学、老师共处过程中的分寸;她写勤工俭学,把日子过得节俭充实,但没有贫穷控诉苦大仇深;她写旅行,记录旅途中的点滴见闻,对每一缕善意心存感激;她写与小动物的邂逅和相处,一只叫“爆爆”的黑猫,一只被前室友遗弃的小狗,一只在晨跑路上偶遇的小松鼠,都是她最好的朋友。距家乡万里之遥的他国,在她的笔下没有失真的场景,没有突兀的奇遇,却不缺少真相,也不缺少趣味。
当然也写亲情,写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写独自一人过生日时淡淡的惆怅;写春节来临时想家,让母亲避开最疼爱她的奶奶,再对着视频里的母亲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这个外表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就用这样成熟细腻的文字,揉软了一个中年流浪汉粗糙的心----但这还不够!当我读完全书,梳理这个孩子在美求学的完整路径时,不禁又一次惊呆:
高二上学期决定放弃高考,五个月的时间做出国准备,远赴重洋入美国绿河社区大学就读,两年后拿到毕业证,转入传媒专业在全美排名第二的普渡大学读传媒,然后申请延迟入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合上书本,沉思良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想起我的少年时代,十八岁之前的我,到过的最远地方是距家二十公里的小县城,最奢侈的交通工具是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公共汽车”、“红绿灯”、“百货公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远方最大程度的模糊了解和向往。
我跟此书作者之一的“母亲”葛辉文是朋友,亦是邻居,她有姐妹四个,她是老大,父母是教师,她们生长在书香门第,受最传统的教育,姐妹四个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她们这个大家庭,是家乡人眼中的体面家庭。
跟中国很多家学渊源深厚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一样,葛辉文四姐妹、以及本书主要作者“女儿”葛墨含这一代年轻人,耳濡目染的都是长辈们的言传身教,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任由书香味溶入血脉基因。
但,波澜不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许就是暗涛汹涌,当时代的书页翻到今天,这个大家庭经过开枝散叶,有的种子脱离熟悉的生长环境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生长,就成为必然。
我仅见过“女儿”葛墨含一次,是在她出国前夕,那孩子知书达礼落落大方,整体感觉确已超然于众多同龄人。
我跟“母亲”葛辉文倒是偶有交集,我们曾在拉萨大昭寺前有过一次交谈,关于宗教,关于信仰,葛辉文的柔软、包容态度,亦是让我印象深刻。
也许正是这许多因素,葛辉文选择让女儿脱离视线,走向更壮阔的人生旅途。有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母亲,也才会有这样的女儿,葛墨含在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也才有据可依、有迹可寻。
写到此,我忽然想对有幸看到《突然长大》的年轻人说一句:嘿,年轻人,不要辜负了你的青春!
(注:朋友嘱我写一篇关于此书的文字,在新书发布会上用,我连夜赶写出来,却无法拿出手。我已经隐姓埋名那么久,那么久,久到已经几乎丧失写作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