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我从部队退伍返乡,匆忙到了县武装部报到,就赶赴省城贵阳,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我要去的这个地方是贵阳的喷水池,属于贵阳市的核心区。名字叫喷水池,实际上十字路口也没有见到哪里有什么龙头喷水出来,就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十字交叉路口。
我入职的单位是一家报社,记得当时也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招聘广告,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聘。
面试我的是一名60多岁的老者,他姓胡,听不出来是哪里的口音。
胡社长简单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之后,我拿出在部队发表的新闻稿件、摄影作品、诗歌、散文诗等,算是一块敲门砖了。社长非常平和,态度和蔼,让财务部的孙会计安排我的住所,我记得当天就住在了报社。第二天,孙会计又带着我,介绍了报社编辑部的黄主任和其他编辑、记者、广告部、发行部、总编室的领导给我认识。
本文作者张长国在某报纸发表的广告软文作品人生的引路人:我在去部队之前,实际上就是家里太穷,读了高一的半个学期,实在交不出学费,听说可以报名参军,于是头脑发热,就顺利验兵通过,到了部队。进入部队之后,也没人指引文凭是做什么用的,也没有自己的专长,到了这家报社,只能凭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作为通行证。
编辑部的黄主任,当时已经70左右岁了,孑然一生,向来独来独往。他每天早晨上班,乘坐公交车到达报社,驼背很厉害,嘴里不断喘着粗气。少坐片刻之后,习惯性地打开贵州省政协颁发给他的纪念某某会议召开多少周年的瓷杯,放上几粒茶叶,倒上开水,就坐下来阅读当天的记者汇总上来的新闻,然后修改稿件,排版,校对,整个工作流程井然有序。
到了编辑部,一时间不知道干啥好,手足无措。黄老就开始安排我阅读记者交上来的新闻稿件,教我如何排版,如何校对,知道后来我也负责跑印刷厂和广告商。
黄主任名叫黄炜,是贵州省政府的参事,也是贵州省政协文史委员,对贵州的历史、军事、文化、民族了如指掌,可谓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我们几个在贵阳漂泊的外地人,在贵阳既没有安家,也没有成家,下班了都喜欢去黄老家里做蹭饭吃、聊天、谈理想。黄老也是一个仁慈的老者,不但喜欢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不嫌弃大家出生农村和苦寒之地,对待每个人都是笑呵呵的。
在黄主任的带领下,我熟悉了报社的所有操作流程,如采访稿件、新闻编写、稿件校对、出版印刷、报纸发行、广告经营。
本文作者1997年发表的水城县化工厂软文广告初出茅庐闯江湖:在这家报社里面,我做了一年多。逐步开始在老记者和编辑的带领下,四处出差,到遵义、毕节等地方采访新闻稿件,认识了很多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社会名流。
因为自己在贵阳没有房子,报社安排自己在报社的走廊里居住,和我居住的是来自湖南的老周。老周在生活上经常照顾我,比如做饭,有时候我出去发行报纸,老周做好饭,我回来就可以吃了。我记得老周名叫周重周,还有一个刘开勇,也是湖南人。我们三个人,住在报社、巡查安全、值班都是我们三个人完成。
那个时候,记者作为比较吃香的行业,在社会上还是受人尊敬的。记得有一次回到家乡,外婆家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大山上,没有公通往路通往县城,只有一条拖拉机路从其他地方辗转到达。从县城到达外婆家里,高山陡峭、悬崖壁立千仞,虽然风景漂亮,但是外婆和舅爷们到县城赶集,都是走路或者马驼,日子非常艰辛。为了了解这里的情况,我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主任,拍了照片,写了新闻,希望能让政府看到。结果新闻稿件带回贵阳,却因找不到新闻点而没有刊登,成为遗憾。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通过我堂弟介绍,找到了县城一个锌厂的张老板,跟他洽谈广告的事情,最后同意了,记得当时的广告费是1000元钱。我交给报社700元,自己拿到提成300元。这是我人生洽谈的第一个报纸广告,也是我拿到的第一笔跑市场的“巨额”提成。
人事斗争迫使我认识社会的复杂: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做广告的人忙不过来写稿,都纷纷找我帮助他们写广告软文,我也在内部就开始挣了一些“外快”。但是因为稿费当时没讲好,在支付给我稿费的时候我们双方产生了争议。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社会的复杂和契约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发表的软文第二次经历是社长老了,计划退休,于是上级安排了一名总编辑过来。总编辑非常器重我,经常将家里的好吃好喝的给我,甚至他穿过的衣服、皮鞋都给了我。我生活中对待这位总编辑非常感恩戴德,总觉得天下还是好人多。
但是工作中我逐渐发现,总编辑和财务部的孙大妈似乎搞不拢,甚至在编辑部门口、财务室里面,都发生了很多的争吵。总编辑和社长之间,关系也变得非常微妙。
我这个人属于晚熟型的人,对待有些事情,看不到方向和未来。后来才逐步了解总编辑来了之后,已经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社长成了空架子。
虽然总编辑对我是非常器重,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他采访的稿件,都要放在第一版。总编辑当时是著名的青年诗人,非常喜欢作诗,他所写的诗歌,就算我们编辑部已经排版完成了,也要撤稿,安排他的诗作上去。
编辑部还有一个陈老师,基本上属于不学无术的家伙,也不知道公司安排他干嘛,自己不会采访新闻,腿脚也没有我们年轻人快。但他总是拿着我的新闻稿和已经排版好的报纸说三道四、说长道短。我很纳闷,私下询问黄主任这是什么人物,黄主任摇着头不予置评。后来我就想,我就是菜鸟,到报社没多久,别人都是老人了,不敢得罪,只好服软。我不能在这里长久,总可以选择离开。我不适应你们的人事争斗,总可以逃离!
离开第一份工作:在日常采访中,我认识到某学校的教官,通过他们介绍说是在缅甸有一份工资很高的记者工作,也是办报,等待我们过去。薪酬是每个月1800元,相对于我那个时候只拿四五百块的工资来说,1800这个数字是非常诱人的。
1997年,我结束了这份从部队回到地方的第一份工作,我看到了职场的变幻莫测和人性的复杂,决心离开这家报社,去国外发展。
本文作者发表的财政类软文对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的感受:
拼命干、踏实干: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基本属于那种逆来顺受的人,上级安排的工作,不管对错,首先执行放在第一位的。我觉得人生就是奋斗出来的,不是靠关系上位的,更不是靠亲戚或者裙带关系给自己加官进爵,这种想法要在人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彻底消灭。只有拼命干、踏实干,才是职场最基本的生存之道。
不要卷入职场纷争:职场也有所谓的选位置的时候,就是关键时刻你选择哪一边,哪一边对自己有利。个人觉得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世俗的想法,江湖的套路。从我的职业经历来讲,最好不要卷入哪一边的战争,因为不到最后,谁输谁赢都不一定。
工作中锤炼自己:说实话,我在部队,基本上都是属于非常休闲的那种,坐在机关办公室,电话询问连队、哨所、边关发生的故事,就可以形成一片文章了。或者部队首长来了,扛着摄像机出去,回来文字编辑,拿去当地电视台就播放了。回到地方,才不是这么回事,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我还学会了报纸的排版、校对、出版、印刷、发行、广告,整个产业链基本都懂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学校可以教给你的,都是靠自己悟性和执行力,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技巧,最后适应职场的需求。
对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社会人员的建议:
1、工作实践才是惟一的文凭;
2、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缺少,文凭不能缺少,那是代表你某方面能力的通行证;
3、一个好的入职引导师,会影响你一辈子的工作状态;选择大于努力;
4、永远保持内心的干净,尽管职场还是污浊的,还是勾心斗角的,还是裙带关系编制的,别管他;
5、不要可以奉承谁,谁也不能保证你一辈子的职场顺利和一帆风顺,自己的实干才是保证;
6、离职尽量不要冲动,要四处张望、四处打听,多听取别人意见,看准方向之后毫不犹豫,该离就离;
7、对一个公司的忠诚是一种品格,也是老板购买你的原因;
8、永远将顾客放在心里,顾客才是你的衣食父母,才是你睡得着的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