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与袁绍的十万大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展开一场战略决战。建安六年,曹操奇袭了袁绍在冀州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继而击溃袁绍主力,取得了官渡大捷。
官渡之战前袁曹势力对比图。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制胜,而落败的袁绍仅余八百骑逃回了北方。几年之后,曹操又出兵北征乌丸(也称“乌桓”),此战消灭了袁绍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乌丸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来源于曾经与匈奴同样强大的东胡人。而彼时袁绍与其部落首领有姻亲关系,所以曹操认为,边患不除,国无宁日。
为了尽快解决边疆忧患,曹操与众人在议事厅召开了紧急会议,专门商议北征乌丸之事。不过这一次,众多将领都对北征乌丸的决定表示了反对。他们的理由很充分:“乌丸是少数民族,虽然与袁绍有姻亲关系,但两家未必有那么密切,实在不值得浪费兵力和财力去围剿。而且,如果我军远征塞外,将致后方空虚,倘若雄踞荆州的刘表倾巢出动,乘人之危,又该如何是好?”曹操却说:“袁绍有恩于乌丸,现在我战胜了袁绍,可他的儿子跑到了乌丸,如果他们两方联手,将对我完成统一大业百害而无一利,我意已决!”议事厅内立刻鸦雀无声。
正在这时,只见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站了出来,他力劝曹操:“虽然袁绍战败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周边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再有,塞外环境恶劣,我军长途奔袭,恐将士们水土不服;况且,我们又是孤军奋战,粮草难以为继。主公,这些条件都对我们不利!”听到徐晃这么说,大家都附议赞同。曹操眼见连自己的爱将都不支持他,顿时火冒三丈,他突然站起身,满脸的杀气,拔出调兵令,坚决地说:“北征乌丸,再有阻拦者,斩!”
尽管众人百般劝阻,但曹操求胜心切,仍一意孤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向北挺进,开始征战乌丸。
然而,历史上的北征过程都不是容易的。当时正值夏天,连日的大雨,许多河流泛滥,陆地积水很深,道路泥泞难行。而乌丸人又在要道有重兵把守,曹军要想通过那里是难上加难。他们一路长途奔袭,而乌丸军队人数众多,又早已在本土做好防御工事,曹军来到这里可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遭遇战(指双方在同一区域突然相遇,一方还来不及进行兵力部署)。
这时,在北征前被招入麾下的田畴向曹操献策,让部队佯装后退,避开滨海道,从敌人防备空虚的地方进军。这个建议立即被曹操采纳,于是让田畴作为向导,率领五百兵士在前面开道,曹操大军紧随其后。五百里堑山堙谷,十万众勒马扬鞭,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一支从天而降的大军如鬼魅般出现在了辽西的大地上。直到曹军行至距乌丸占据的柳城约二百里的地方,乌丸才终于有所察觉。在接下来的的几个月里,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率领手下将士战于柳城,斩杀蹋顿诸王,平定了乌丸,从而稳定了北方局势。而乌桓一族也从此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曹操北征乌丸路线图。史书记载:曹操北征乌丸,目的是击溃乌丸,瓦解乌丸与袁绍之间的联盟,削弱袁绍势力,同时扩展北方疆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交车重在后,被(p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就这样,官渡之战后的曹操又艰难地攻破了乌丸,并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
虽然北征乌丸这一仗取得了胜利,但是曹操知道,部队每前进一步都是将士们用生命在铺就。当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很多士兵因水土不服,患了疟疾,由于传染性强,军队中不少人都被感染,连曹操本人也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再加上后方的补给供应不及时,很多将士在行军途中倒下了,甚至为了充饥,曹操不得不痛斩了几千匹战马。还因为不熟悉地形,进军路上障碍重重,且双方兵力悬殊,交战中曹军亦伤亡惨重,士兵损失大半;而当时如果没有田畴做向导,说不定就全军覆没了。更让他痛心的是,在班师凯旋之时,足智多谋的郭嘉病逝于途中。
曹操班师回朝。在曹操班师回朝后,他想起了当初力劝他不要攻打乌丸的爱将徐晃。于是,他让手下人查找先前反对他出兵的人。结果,那些人听到消息后,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个个心惊胆颤,以为大祸将要临头。孰知,曹操竟当众宣布要重赏当初反对他北征的人,众人一时之间又都感到很诧异。曹操解释说:“通过这次征战,我明白了你们劝我不要攻打乌丸是正确的。这次,我虽然取胜了,但那完全是出于侥幸,而且将士们牺牲惨重,这是我一意孤行的错,以后希望你们继续给我提建议,以免我再次走入险境。”
事后,曹操还加封带头反对他的徐晃为都亭侯。从此,曹操的手下更加佩服与爱戴他了,也更勇于出谋献策了。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