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在哲学领域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没想去确切的证明辩论这个问题,仅仅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概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我才开始去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场梦,梦到了这样一句话:“当你的物质贫乏到连你的精神力量都支撑不了你的时候,你还能拿什么去跟别人拼。”当我醒来就决定立刻记下这句话。说来也奇怪,那段时间我会梦到一些诗句、很有哲理的话、从未听过的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我那时还想:如果我每次都能记下梦中的内容,就可以写本书出来了(脑洞大开哈哈哈~)。后来,我有时会把自己梦到的记录下来,但没记几次就放弃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自己醒来,梦已经完全忘记了。而上面那句话,是我唯一记住的一句话。
回到问题本身,我认为精神的富足程度会受到物质基础的限制,就拿玉器来说,在太平时代人们会把玉器作为装点,把赏玩玉器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当残酷的战争来临之际,清赏古玩便显得微不足道。也就是说想要精神层面的享受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并不是说物质与精神是成正相关的,物质的充裕也决不能代表精神的富足。
如今我们不再处于战争年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普遍较好,然而有很多人为了金钱不停的忙碌,而完全忽略自己生活的美好之处,成天只有劳累、抱怨、互相攀比……那怕是看一本书的时间也不给自己留,在这种物质充裕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贫瘠,我想是更加可悲的。生物学上认为:两腿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叫“人”。而现代人的定义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中获得愉悦的动物叫“人”。
曹文轩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生命会读书,那就是人。能不能读书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我认为这种读书应该是主动的阅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动的接受的过程。阅读能让我们成为有境界、有眼力、有情调的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只带着你真正的自我而来,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只能带走你最真实的自我,你在精神上获得的一切,将丰富你的真实的自我,变成你永恒的一部分。
精神层面的获得形式不只在阅读,阅读也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蔡皋奶奶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在楼上坐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这种历经世事依然热爱生活,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发现美的存在,我想这也是精神世界丰富的表现。
世界很美“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有时不妨放慢脚步,补偿一下自己的灵魂,也许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精神世界(人间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