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自己的声音
结识郑主任,纯粹是机缘巧合。那年因为临时性工作,在组织部打工一个月,办公就在郑主任所在办公室,坐在她的前面。刘主任问我,对她(郑主任)是否熟悉?我只本能地回应似曾相识,一时又无从说起。刘主任说,她就是以前常在电视里看到的新闻主播。
恍然大悟,又极为惊讶!一下子把她与曾经熟悉的那位主播联系了起来。因为是临时性工作,所以一月后,我就回到了学校,继续埋头而行的教学生活。
今年暑期临近,我就在想,怎样让老师们从更专业的角度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显然,个人的表达存在差异性,而语言表达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而言,更显重要。猛然间就想到了郑主任——没有比她更有权威性了。可是仅数月之缘,唐突得很,她会应允吗?惴惴不安里,还是留言QQ后又拨通了她的电话,竟然一口答应——还想过若约定的时间里因公冲突,该如何救场。
于是,一场暑期的约定就这样敲定。
听郑主任的课,是第一次,也不知下一次的机会在哪里,所以这次近距离聆听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最后一段,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在这场关于声音的专业指导课里,郑主任用她的经验,用一个个声音的故事,用她自己温润舒适的语音,给我们展示了关于声音的秘密。
2011年4月我有幸观摩了第三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第一次近距离地感知了专业语音的无限魅力,突兀地发现,原来自诩水平尚可的我在专业的标尺面前简直如同一张白纸,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所以,把话说好远不止有声音这么简单。
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声音都不陌生。我们都是在声音的起伏里走进社会,走进历史的。我们这一代人,童年里最熟悉的是“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是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白眉大侠”,是一个个有声世界里的英雄与童话!那时听一段广播,能沉醉半天,无论老少,都会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再站在专业的角度审视声音艺术,就如同手持了一个放大镜,细致入微地明察声音里蕴藏的内涵,如情绪、音色、主张、旋律、节奏、画面、理解等,知道了把话说好原来不是单指把字说出来,它是丰富而具体的,这是科学范畴里的精准厘定,所以,简单的声音有不简单的价值。
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已逝的于永正老师和李吉林老师。于老师逝世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关于他的材料,他写的文章,别人写他的文章。听他讲他的故事,听他唱京剧,看他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厚积薄发。我也记住了他笔下的那些个性鲜明的老师,那些值得他珍藏一辈子的在课堂上发生的故事。
想起了李吉林老师。我留存的记忆永远定格在师范里的那一次报告会。学校请她来给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准老师做一场报告,她讲情境教学,讲她上《月光曲》的故事。情境就在语言中晕开,画面就在声音的连绵中铺展。李老师娓娓道来,用极有美感的声调朗诵着课文,把我们上千人都带到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空,这种唯美的记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记忆,如刘绍棠笔下的田老师,魏巍笔下的蔡云芝老师等,记住了他们的故事,也记住了他们的声音。田老师总能讲动听的故事,让作者身临其境。而蔡云芝先生朗诵的诗也萦绕在了作者的心头。
如许种种,怎能离得了声音,又怎是简单地发出声音呢?
如果说,此前我们对声音的理解都是带着感觉仰视别人,现在,我们更像是对着镜子看自己,我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呢?我们会不会也成为若干年后学生笔头的那位难忘的老师呢?尤其是在专业指导下,我们有了一个更理性看自己、听声音的理由。可以确信,我们还可以“说”得更好!因为我们懂得了要托住尾音,要注意气息、调值、呼吸……就在对这些元素的琢磨与打磨里,我们将让自己变得有声有色,立体丰富。
有时想,我们这份职业还可以带来什么?撇开职业本身,或许衍生的附加值会出乎意料。就像是悄然滋长的春园之草,终日未见长高,却总有新绿醉眼眸。这份窃喜,唯有身处其中,才能惬意地享有!
真诚地感谢郑主任,让我领略了之前从未如此真实体验过的声音的世界。我想,如果能演绎出个性鲜明又为学生喜爱的语言魅力,那工作的每一天都会有一次幸福的凝结!
选图来自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留言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