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善于真诚、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错误。)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五句】
㊣言善信。
1、
统治者的政令要像潮水一样,涨落有信,不能反复无常。后来“潮信”一词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诗歌的意象,文化的符号。所谓:
自古风云皆善变,唯有江潮不欺人。
2、
“信”,包含了两方面:
第一,外在的言而有信;第二,内在的言而有信。
什么是外在的言而有信呢?
比如政府的法令,本质上就是一种外在的言而有信,行动上的言而有信。因为它接受天下人的监督,被一个公共的标准所衡量和约束。它是政府为了实现对天下人的承诺所做出的一种信用决策,所以做到做不到,做的好与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有理可循。
所以《左传》才有所谓的“信,国之宝也”①,《管子》才有所谓的“诚信者,天下之结也”②,其实都是强调“外在的言而有信”的重要性。
3、
举个例子,公元前387年,战国名将吴起在魏国治理西河时,意欲取信于民。夜里派人在南门外树起一棵木柱,下令说:
“明天如果有人能把南门外的木柱扳倒,就让他做长大夫。”
第二天直到天黑,也没有相信。后来有一个人说:
“我去试试,最多得不到赏赐罢了,怕什么?”③
这个人扳倒木柱后,吴起亲自接见,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百姓信服。三十一年后,即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一次举世闻名的“移木立信”,就是盗版自吴起。可见,取信于民是一切政治的基础。
4、
曾经有人问孔子治国的法宝是什么?孔子回答了六个字:
“足食、足兵、民信。”④
此人又问如果三个方面不得已要去掉两个,那应该保留哪一个呢?孔子毫不犹豫地说:
民信。
在孔子眼里,政府外在的言而有信——其重要性远远胜过粮食和军队。
5、
第二,内在的言而有信。
比如领导者的言谈,是出于自己的真诚,就属于内在的言而有信,一种态度上的言而有信。
孟子给它起了一个字叫“诚”,所以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⑤
释迦牟尼则用两个字来称呼它——“直心”。他曾经跟弟子有这样一番对话:
佛陀对阿难说,“即使六道众生,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三行圆满。但如果他打妄语,就会毁灭佛性,堕入魔道。就像穷人说自己是国王,必定会自取灭亡。”
阿难问:
“那如何才能使佛性不退转呢?”
佛陀说:
“直心。”
阿难又问:
“什么是直心?”
佛陀说了八个字:
“心如直弦,一切真实。”⑥
没错,佛教自古就有一句名言叫“直心是菩萨净土”⑦,比如说虽然普度众生是一件大好事,对于被普度的众生来说也是一个大好的结果。但绝不能为了这个大好结果去讨好,去谄媚,去阿谀奉承,低声下气。
也就是说:
有佛性的人,心如箭上弦,一目便了然;无佛性的人,心如黄河水,九曲十八弯。如果执政者的城府是九曲十八弯,会怎么样呢?恐怕黎民百姓的生活就会过成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6、
举个例子,夏朝的暴君夏桀,有一天邀请关龙逢在瑶台上观赏炮烙之刑。
夏桀笑问:
“高兴吗?”
关龙逢回答说:
“高兴!”
夏桀大怒,反问道:
“你观看酷刑为何高兴?简直是丧尽天良!”
关龙逢赶紧解释:
“我是君的臣子,君高兴,臣怎么敢不高兴呢?”
夏桀一听,这不是在讽刺我吗?于是假惺惺地说:
“你接着讲,说得对我就改,说得不对你就死。”
关龙逢无奈,知道自己说什么无济于事了,只好直言进谏:
“天下人皆以为苦,君王独以为乐,国家危在旦夕啊!”
夏桀笑着说:
“你只知道我要灭亡,却不知道你自己现在就要死了吗?”⑧
于是乎关龙逢就这样被炮烙而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死谏开先第一人”。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对话,就不难发现:
关龙逢并不是主动选择去做忠臣的,而是被“逼娼为良”,被迫做了忠臣。
其实夏桀从一开始就设好了圈套,无论关龙逢回答高兴还是不高兴,都难逃一死。
你凭什么如此肯定?
因为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前秦有一位独眼皇帝叫符生。他是夏桀最优秀的模仿者,而且青出于蓝。
有一天苻生问身边的人:
“朕自登基以来,天下人都怎么议论?”
一个人回答说:
“天下惟歌太平。”
苻生怒骂道:
“你竟敢阿谀奉承!”
当即下令处死。
隔了几天苻生旧问重提,大臣们面面相觑,只好回答说:
“陛下滥施刑罚。”
苻生又怒骂道:
“你们竟敢污蔑诽谤!”⑨
当即下令全部处斩。
7、
没错,夏桀和符生最后都死于非命,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昏君,昏就昏在:
言而无信。
而且他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
玩弄信任。
本来两人都已经表明态度,准备受言纳谏。但是这一切,其实只是他们玩的一个钓鱼游戏而已。
如果你不上钩,躲在远处溜须拍马,就是不忠的佞臣;如果你上了钩,咬住大义犯颜直谏,就是不敬的反臣。
一个国家,君主带头迷惑天下,焉有不败之理?所以古人说“以诈逆人,败身十有九”。
8、
所以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失信,是失败的开始;诚信,是成功的开始。美国《财富》杂志的主编阿兰•道伊奇曼,写过一本书叫《说到做到:如何成为真正的商界领袖》。他研究了欧美大量的企业案例,发现商业兴衰的一个规律:
不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是以诚信起家,以失信败家。
他还发现第一流的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什么共同点呢?用中文表述就是十六个字:
“言其所行,行其所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比如像乔布斯、杰克•韦尔奇、马丁路德•金等等。在他看来,二流以下的领导都属于“伪领导”。他以庖丁解牛般地手法将“伪领导”解剖成三类:
第一类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权利不择手段的人;
第二类是职业经理人,尽职尽责,因循守旧却没有创新的人;
第三类是硕鼠,损公肥私,捞一把就走的人。
9、
根据他的理论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成功领导者,基本上都属于“统治者”这一类型。他们信奉的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念: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学得好一点可能学成曹操和雍正,学得差一点可能就学成了夏桀和符生。“统治者”的共同手段就是:
本质上以“恐惧”慑服人心,表面上再以“仁慈”收服人心。
马基雅维利就宣称:
“与其被人爱戴,不如让人恐惧。”⑩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统治者”惯用的这种控制手段,确实非常有效。但是,这并不符合真正领导者的标准。
10、
真正的领导者绝不是什么恩威并施,阴阳两面。也绝不是马基雅维利所谓的“既要像狮子一样凶狠,又要像狐狸一样狡猾。”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
说到做到,永远行走在一切言谈的前面。凭借自己人格魅力的感召,激发所有人启动心中的自动驾驶追踪程序。
就像提倡非暴力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那样,当他被一个美国纳粹青年当众殴打的时候。他拒绝还击,并制止民众报复,反而替施暴者祈祷。正因为他言行一致,坚持实践自己理念。
所以他才能凭借“我有一梦想”的演讲一呼百应,全民追随。而一个言行相诡的领导者,是不可能具备这种人格感召力的,所以孔子说过一句名言叫“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⑪,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无为”就是不去主动要求别人去做什么,“无不为”就是通过自己去感召别人主动去做。
11、
如果用佛法作比喻:
老子的《道德经》就好像大乘,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等于小乘。《道德经》学到炉火纯青,就能证悟成佛。《君主论》学到登峰造极,也最多修成罗汉。
选《道德经》还是《君主论》?这是一个问题。
唐太宗就选择了《道德经》,比如说贞观初年就有人给唐太宗上书说:
“请陛下惩处朝堂上的佞臣小人!”
唐太宗惊出一身冷汗,可是冥思苦想了半天也猜不出谁是佞人?于只好把此人招来问道:
“满朝文武都是忠臣良将,佞人在哪?”
此人回答说:
“请陛下假装震怒,以测试群臣。如果不畏雷霆,就是正人;如果顺情阿谀,则是佞人。”
唐太宗断然拒绝:
“河水的清浊,在于源头。人君使诈,还想让群臣百姓忠实,好比“源浊而望水清”,怎么可能呢?”⑫
唐太宗最后选择以“大信行于天下”,于是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当然,唐太宗也有过一些缺德无良的行为,并非是一位多么高尚伟岸的圣主。但是单以领导艺术而论,他的境界远远高于曹操和雍正之流。唐太宗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人性是不稳定的,不可随意试探。
人性就像是化学中的镁元素,会轻易地被周围的空气氧化而变质。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
断绝一切镁元素接触氧气的机会,氧气的浓度越高,镁越容易燃烧。唯有第一流的贤者才能抗得住氧化,第一等的圣人才能够抗得了燃烧。
怎么能以圣贤的标准苛求别人,却以小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呢?
凡是试探人性的人,自己本身就背叛了人性。
因为他必须先将自己变成小人,先将自己的灵魂打入地狱。所以西方的上帝也说:
“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⑬
为什么?因为当你试探别人的时候,就是撒旦。可惜上帝的敦敦告诫,并没有多少人当真。
12、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位最聪明的夫人罗四太太。1883年,在胡雪岩即将破产的前几个月。罗四太太将许多珠宝缝进一个枕头里,寄存在一个闺蜜家中。后来胡雪岩被搁置查抄后,罗四太太便将枕头要回,准备东山再起。
结果打开一看,珠宝已经变成了碎石头。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人心有时候就像是金属,表面上水火不侵,但具备很强温度传导性:
你烤之以火,对方便回报你热情;
你冻之以冰,对方便回报你冷漠;
你将“不信任”三个字传导过去,对方多半会回报以欺骗。如果当初罗四太太不是以隐瞒的方式,而是直接拜托闺蜜保管。那么闺蜜就会因为自己受到信任,从而给自己的人品“赋格”。为了不负所托,闺蜜必定会全力做一个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13、
其实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刘备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⑭
此言一出,重似千钧,胜过十万伏电流,直接电击到诸葛亮的内心深处。诸葛亮就算是有心取代,也难以对刘备赋予他的君子品德进行“降格”。当然,自古以来质疑刘备诚意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乾隆帝读到“白帝托孤”时就感叹道:
“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鄙哉!”⑮
其实他们都低估了两点:
一是低估了诸葛亮的聪明;二是低估了人性的敏感。
倘若刘备真的存心试探,诸葛亮难道会愚钝到察觉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吗?如果当初诸葛亮发现有刀斧手埋伏,纵然他高风亮节,一片精诚经此试探后,也断无可能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
所以,刘备托孤之所以成功,正是他懂得《道德经》当中的三个字:
言善信。
【参考资料】:
1、《左传·僖公十五年》
2、《管子•枢言》
3、 《吕氏春秋•似顺论》
4、《论语·颜渊》
5、《孟子·离娄上》
6、 《楞严经•卷六》
7、《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8、《玉函山房辑佚书•符子》
9、《晋书•符生载记》
10、《君主论•第十七章》
11、《论语•为政》
12、《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13、《圣经旧约•以赛亚书•7:12》、《圣经新约•雅各书• 1:13 》
14、《三国志·诸葛亮传》
15、(卢慎之《三国志集解•转引<御批通鉴辑览>》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