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相约进入发病高峰期。然而由于这两种病症极其相似,家长们很难进行准确判断。
这两种疾病有什么区别?
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护理方式一样吗?
这里针对两者的不同、护理及预防,复阳堂医师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整理总结,妈妈们注意啦。
手足口vs疱疹性咽峡炎
➤ 病因
手足口: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6、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重症手足口多由EV-71所致。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与引起手足口的病毒多数重叠,但不完全一致。
➤ 症状(主要判断方式)
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的咽部、软腭都会长疱疹。
手足口:除了口腔咽部、软腭外,手、足、臀部、肛门周围也会有疱疹。
➤ 病程
疱疹性咽峡炎:突发高热(38.5℃以上),接着咽部出现红点、小泡、破溃(口腔疼痛)到痊愈,典型的病例,病程为5-7天。
手足口:初发期1~2天宝宝疲倦、食欲下降、发热(一般为中低热);高峰期3~5天手足口臀周围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伴有口腔疼痛及类感冒症状;恢复期6~10天退热、皮疹褪色、脱皮。
注意:也有部分手足口病病初先有口腔疱疹,随后再出现手足少量皮疹,所以病初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奇怪。
➤ 传播方式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方式一样,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粪口传播:宝宝接触过被患者污染(通过粪便唾液等)过的物品,之后又吃手、或者是没有洗干净手拿东西吃的,便是粪口传播,这种情况三岁以下的孩子传播几率比较大。
➥空气飞沫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的飞沫来相互传播的,比如在一起玩的孩子可能就会相互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人群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 并发症
从并发症来说,手足口要更危险。
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一般在4-6日后自愈,很少有并发症。
手足口:有 1% 左右的重症病例,70%以上由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引起。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孩子,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的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 自限性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自限性疾病,目前无任何一种抗病毒药被证实对此两种病症有效。
因为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且二者致病病毒重叠、传播方式相同,所有护理、预防措施相似。
护理方式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都属于自限性疾病,都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都是可以自愈的,所以最好的护理办法就是:对症护理,等待好转。
复阳堂医师告诉家长,常见的症状对应护理措施如下。
➤发烧
① 宝宝高热时,每一小时测体温一次,有变化要随时测量;
② 体温不超过38.5℃时,采用物理降温。可使用温水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
③ 体温超过38.5℃时,建议使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咽痛
① 选择易消化的、口感好的流质食物,如牛奶、蛋羹、稀饭、米汤等;
② 偏凉的、无刺激的食物和水更容易接受;
③ 少量多次,让宝宝舒服的同时,争取多摄入些水分,防止高热脱水。
➤疱疹(手足口病)
① 手、足、臀等长疱疹的地方,要保持清洁和裸露;
② 可以用肥皂和温水轻轻洗干净皮肤,并用毛巾慢慢拍干;
③ 疱疹破溃,可选择性涂抹碘伏、聚维酮碘液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
严重症状
出现以下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 宝宝持续高热
孩子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超过24小时。
➤ 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
宝宝咽痛明显,长时间喝不了水吃不了东西,导致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精神萎靡,且在清醒状态下 6 小时以上没有排尿)。
➤ 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差
孩子精神状态差,吸吮无力,易惊,呕吐头痛,无力气哭闹时,建议带宝宝去就诊。
➤ 出现肢体抖动、呼吸增快、口唇发青
孩子出现心率、呼吸加快,四肢抖动,出冷汗,手脚发凉,皮肤发花等情况时,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预防方式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染,预防方法类似。
➤ 接种疫苗
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疫苗,手足口可以接种二类疫苗 EV71 疫苗,对肠道病毒 71 型(也是最危重症的一型)感染的保护率达 90% 以上,6 个月至 5 岁的孩子可以选择接种。
➤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含氯洗手液,用流动的水给孩子洗手。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处理粪便后也要洗手。
➤ 不去密集公共场所
不管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症消失后还会持续有 1~2 周的后续传染期,高发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集公共场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