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个人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要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
心理咨询入门的三个思路:
思路一:关于心理: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思路二:关于人:围着“需要”走
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最终还是满足他自己内心的需要。只是他需要满足的需要的层次不一样
看见他的情,就要想到他的欲,欲就是需求
去探查他的关系,所有的关系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思路三:心理工作者是目的论者
一、亲子关系咨询
实用、现实为目的的运用技术
亲爱关系的核心——“爱”
1)母爱不是本能
亲子关系,小时候是情,再大大是伦理,再大一点的范畴是法律
“情”分为“情绪”、“情感”
爱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爱不是一种本能。母爱不是本能。动物对后代的爱,不同于人类的母爱。母爱,单纯的指人类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
客体关系,指的是人。“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种爱,是一种本能,而不是进入心理层面的爱。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发现这种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爱,只是本能,升华不到母爱。
2)爱是有“心”的
当亲子关系出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心”的。爱孩子,在友谊层面,和有“心”层面,是不一样的。
3)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对母爱这么区分,在咨询中是非常有用的。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解决问题,实际应用而进行的。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家对爱的解释或许不一样。心理学家解释:爱是一种高级情感。但我们心理咨询师,要意识到:爱,是行动。爱,不是口号。对于孩子的爱:爱我就是亲亲我,抱抱我,夸夸我。
心理咨询师提的问题,是知道答案的。问一位父亲:你爱你的孩子吗?为了推出,父亲的爱,不是行动。
4)陪伴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师要有能力区分,观察现象是物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陪伴:陪,是物理层面
伴:是心理层面
伴,是在彼此的心里,是可以跨越时空的。看见孩子的需要而陪伴他。
5)时间维度上的考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我们,尽孝要乘早。
同理:树欲静而风不止,亲欲养而子不待。青春期过去,爱孩子的时机已过。
亲子关系咨询的关键:产生 “心动”,心动才会有情动,情动,才会有爱产生。一旦产生爱,问题才能回到核心“爱”
不能、不愿、不敢
心理咨询师特别关注“恐惧”。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恐惧”的影子。
孩子的家,不是房子,是稳定的爱
目前父母会出现的问题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孩子
要针对问题,而不是孩子。这点要特别重视。
比如:艾滋病人,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针对对象是这个人,而不是他的症状
二、给予父母的建议(方法)——抛砖引玉给出的技术
1、凡事你的孩子能做到的,坚决不要替他做。
2、凡事孩子做不到的,要义无反顾帮他做
区分孩子哪些是能够做到的,哪些是他不能够做到的。
这才是做家长的智慧。
既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又不替代孩子成长。
围着孩子的需要走。先要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再看到他的成长需要。这两点其实是相互包容的。
三、家庭心理咨询
家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变化了,作为家庭这个系统当中的任何一员必然会发生改变。
像问题已经解决那样来对待家庭问题,问题就会解决。-----问题解决的未来导向(vision)——幻想,是实际存在的。
让父母的思想和心理脱离和跳开现实,来到未来。让那个未来的自己,观察指导现在的自己。
比如: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问父母:如果孩子不上网了,你会怎么做?
站在山顶上俯视周边,来时的路就很清楚了。所以,爬到山顶,站在未来看现在。美好的未来看今天,看过去。
魔幻现实主义,可视化未来。
马斯洛做一个实验:比如,让徐腾在一个桌子上,从这边走到那边,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把这个桌子一样宽的板,放在了两个高楼之间,他就不敢走。因为她脑子里出现了那个掉下去的“象”。
成功的人,满脑子里全是成功的样子。那个失败的孩子,满脑子全是恐惧担心的样子。
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比如:设计师在衣服设计出来之前,他想象的一定是这件衣服已经穿在人的身上时的样子。比如,建筑师在设计楼房时,他一定已经看到了设计好的实体。
谁痛苦谁改变,不是有问题的哪个人才改变,因为只有痛苦的那个才愿意改变
疼:生理感受;痛:心理感受
别试图改变别人,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关系,来改变。
当你变了,这个世界就变了。
世界不存在纠结,纠结的是你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