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来越冷,气温大幅下降。
广州的天气更像外卖满减:满30减15。昨天还是30度的夏天,艳阳高照。今天冷不防15度,一下子入冬成功。
气温骤减,南方人的一身正气已经不够用了。微博上集体呼吁,要享受北方人待遇——集体供暖。
但现实是骨感的。我只想和我的床长相厮守。对我而言,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上个厕所都是出差。
农耕时代的冬天蛰伏茅舍围炉夜话已经过去。在工业时代,连夏令时都取消了,这么冷的天,还是要上班呀!谁叫我穷……
每天早上冒着离开被窝就会感冒的风险,打开手机查一下今天的天气预报,再决定我要包裹多少层衣服出门。
比昨晚显示的还要低2度!那就再多穿一件秋裤吧。
气温成功引起了我每天早上第一个注意。天气预报也成了我晚睡前、早起后打开得最多的app。
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雨。那就带上大雨伞。结果,今天居然没下雨……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天气预报老是不准。
曾在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每晚7点半的《天气预报》工作,专职从事气象服务16年的窦志钢说,从科学角度来讲,有两个原因:
1.
观测气象,不可能达到绝对准确。
人们观测气象的“眼睛”是有盲区的。各种观测站和观测设备,比如气象站放出去的雷达、卫星等,就像组成了一张捕捉天气变化的大网。
这张网的疏密程度不同,分布地区也不均匀。
有时候,一些影响半径在几十公里的小尺度的天气变化,就像漏网之鱼,逃过了观测系统的眼睛。
这会导致一些气象信息没有被预测到,天气信息的预报也就很难精准。
2.
观测气象避不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指的是,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有可能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
窦志钢解释说,对天气预报行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无数只蝴蝶会随时扇动翅膀的可能性。
变幻莫测的天地自然间,哪怕一些突发的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气象信息的计算结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天气数据难度很大。
以上是从科学的角度,但我从心理角度,还有更有趣的见解。
3.
人们会对不准的记忆很敏感。
预报说有雨,提醒我带伞了,果然下雨了,我就会忘了这件事,因为这很正常。
但只要预报有雨,我带伞,却不下雨,我就怀恨在心。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里,同样有巧妙的描述。
也许你曾经多次帮一个朋友的忙,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你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可能会非常生气,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可能会忘记你帮过的忙,只记得你曾经拒绝帮他。
这就是负面偏见。
我们做自媒体的,很在意读者的评论。但看待读者评论,也是要避免负面偏见。
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最多也就点下赞,更可能什么都不做。
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则更可能采取行动,要发表一番评论,非得告诉你他的意见。
这样一来读者的负面偏见很可能会造成回复区上出现负面的评论。
但身为作者可能也有负面偏见,往往忽略表扬的评论,而耿耿于怀批评的评论。
那就很容易和读者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这么说来,在参加今年华表奖颁奖礼的前一天晚上,估计章子怡、李冰冰、杨幂、汤唯、周冬雨、佟丽娅等看的天气预报和“容嬷嬷”扮演者李启明、斯琴高娃看到不是同一个天气预报。
当然,《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里关于天气预报还有一个笑话。
有人打电话到电视台,问你们每天预报的降雨概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主持人回答说我们一共有10个预报员,每天投票预报,如果有3个人认为会下雨,我们就说降雨概率是30%。
所以天气预报还是有参考的价值的。预测的作用就是有备无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