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宋人如何学习记笔记

宋人如何学习记笔记

作者: 云羲阁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6-24 12:09 被阅读0次

    宋代文化的繁荣与独特性备受世人关注,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曾如此论断:“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这不仅指明了宋代思想与文化的独特性,而且表明了其近世化对中国面貌的深远影响,因此,断代研究实在宜以此为切入点。关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情形,王国维、陈寅恪同样表明了相似的论断。如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言“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也断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持有同样的看法,如邓广铭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徐吉军同样认为宋代“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宋代的文化区域及文化层次等也远比过去扩大和深入”。周膺、吴晶更是指出:“从文化内涵来看……(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终完成,此后的中国文化很少再有新鲜成分。”此外,国外学者亦多持此论断,诸如日本学者和田清就曾认为:“唐代汉民族的发展并不像外表上显示得那样强大,相反地,宋代汉民族的发达,其健全的程度却超出一般人想象以上。”诸此种种,都充分肯定了宋代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与影响。

    具体到文化的近世特征方面,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最为典型,其中指出了宋代在多方面对古代中国巨大而深远的变革性影响。在这方面,和田清也有同样的看法,他指出了宋代文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普及开来,促进了庶民阶级的兴起,根本上改变了从来的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而带来了较强的近代倾向”。美国学者费正清等更是进一步指出宋代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证明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就国内研究情况而言,大多数学者也持有相似的论断。如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还如葛兆光也曾指出:“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无疑,就文化的繁荣与其近世性特征而言,宋代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是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意义与影响的。

    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形式,笔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刘叶秋曾在《历代笔记概述》中指出:“古代笔记的内容很丰富,保存了许多可贵的材料,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能给人多方面的知识;而且由于记叙随意,毫无拘束,所以常常写得活泼生动,亦庄亦谐,颇饶趣味,和一般所谓‘经典’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说话的不同;作者的学问、见识,也常常从不经意处或小问题上表现出来,为在其它书中所看不到。”在这里,就内容方面而言,指出了笔记驳杂的内容特征;就文体形式方面而言,指出了笔记随笔记录、不拘一格的形式特征;就风格方面而言,则指出了笔记文笔精致、寓意深刻的多样性特征。相对法式严谨的古文与格律诗词,笔记文体的这些独到之处,无疑常常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率性纯真的特质往往引领“我们能够从一个具有美好的性格的作者眼睛里去看一看人生”。

    事实上,中国笔记发展到宋代,又显示出新的文体特征,具有了新的开拓意义。

    首先,宋代笔记与小说在文体上的区别日益明显。宋代笔记充分展现了两宋时期士人独特的精神面貌与情感心境,内容上体现了“以文为理”的时代主题精神,更具真实感与立体感,反映在文体之中,独立的文学品性更为明显,独特的审美特质更为凸显。明人《五朝小说》序言中曾说:“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谈,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笑,想见先辈风流。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阙。”这指出了宋代士大夫开始参与笔记创作的历史境况,以及宋代笔记情文相生,情感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独特之处。四库馆臣在道出宋代笔记的情韵风格特征后,还指出了其对后世笔记创作的垂世作用与影响:“故自宋以来,作者至夥。”可以说,宋代笔记表现情感的内容之丰富,以及表现情感的文体形式之松散与不拘一格,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已具备散文的质素。伴随着宋代笔记的散文化,笔记文体自身的文学性得到增强,行文中撰述主体的个性色彩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其存世价值由以往作为子书附庸的存在而日益向文学倾斜。

    其次,宋代笔记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厚。较之以往,宋代笔记的文化意蕴与思想内涵更为凸显。如史料笔记在唐宋时期,均是较为常见的类型,都具有史学价值,两者的区别在于,唐代史料笔记主要是记载史实,而宋代史料笔记不仅记载史实,而且反映士大夫的理想人格,体现笔记对撰述主体精神风貌的一种自觉反思,传统儒家中关于士人立身处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诸如仕与隐、达与穷、仁义与事功等理想、处世哲学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唐代为数不多的史料笔记体现着笔记初始的新变,宋人则将史料笔记当作一种文化风尚,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比唐代笔记更为博大深刻,印证着宋代文化对笔记撰述的深远影响。宋代笔记涉及了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文化学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意涵,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解读、研究与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再次,宋人对于笔记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意识。就著述而言,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南宋的陆游、范成大、洪迈、周密等诗文大家均参与到笔记的撰述行列,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笔记作品,不再视“闲暇之作”的笔记为禁区,而对此采取宽容的态度,认同笔记的文化功能,自觉追求笔记本身的文学性。就其体例而言,除了承袭世说体外,也有自己的发展。宋代笔记多为杂录形式,但在这种杂录形式中,也呈现着作者对作品的分类意识。如《渑水燕谈录》全书共十卷,记事三百六十余条,按内容分类编排,文无题名。全书分帝德、名臣、奇节、忠孝、才识、高逸、管制、文儒、歌咏、书画、杂录、谈谑等诸多类别,博记杂识,所记多为撰者追忆平生经历见闻,大都是北宋开国(960)到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一百四十余年的北宋杂事。还有《春渚纪闻》十卷,就分为杂记、东坡事实、诗词事略、杂书琴事、记砚、记丹药等六类。诚然,这种杂录体式的笔记,更多的是没有分类的,只是为方便读者阅读,撰者在写作时,往往依循一定的书写体例模式。如《曲洧旧闻》共十卷,作于作者被羁金国期间,未详细分类,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追忆、记录了北宋及南宋初期的朝野遗事、社会风情和士大夫逸闻;下部分则是对前代及当朝文坛逸事,以及《诗话》《文评》的诸多考证。总而言之,宋代笔记的形式体例,或依仿前人体例,或为杂录,均于撰述中呈现着宋代作者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的说来,宋代笔记由于受到学术思想、文人审美心理结构和笔记自身嬗变轨迹的综合影响,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它在内涵上汲取唐人笔记以史为鉴的讽喻意味,而把记录的笔致转向日常当下的琐事,以其深醇的主题意蕴和独特的心境展现,反映士人的道德理想,极致地展现了其时士人复杂的心境与精致的趣味。因此,在搜集、整理宋代笔记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思想意蕴与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解析两宋士人风貌与心态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立体地揭示笔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

    古代笔记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文体是变动不居的,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其文体的特殊性,造成了笔记概念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通过梳理与分析宋代书目中著录笔记作品的格局,一则可明晰宋人较之以往的笔记文体观的变化,另一方面,则可更为清晰地解析宋人对笔记文体的认知。据此考察宋代有代表性的具体笔记作品,一则可详细地剖析宋人的笔记创作理念,另一方面,则可更为深入地从纵向上考察宋代笔记与魏晋、唐代笔记书写的异同之处,揭示其思想意涵的独特风貌。并且,就宋代笔记文体本身而言,如欧阳修《归田录》、苏轼《东坡志林》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更有加以关注并展开研究之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人如何学习记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td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