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古人说的而立之年。但是在而立之年的文字解释中,我觉得这一句解释的比较好:
“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简单一点就是说,三十而立的年纪,你应该对人生有所判断,懂得取舍!
到了一定阶段,生命不是做加法,而是慢慢发现我们应该珍视的,减去那些无关紧要的。
刚过完33岁的生日,很简单,就是和爸爸妈妈,老公一起吃了个饭。
没有像以前过生日那样,呼朋唤友聚集一大桌,大家在桌子上把酒言欢,说的却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客套话。大家一起笑过了,就结束了。
相反,和家人一起吃饭,没有那么多笑嘻嘻的表情,没有那么多客气话,但是简单的交谈问候中,却是亲情最真实的温暖。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慢慢的变得收敛锋芒,与人接触刻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时候还要去揣摩别人的心思,怕一句话一个行为的不妥,就轻易的击碎了所谓的情谊。
如果只是浅显不走心的朋友情也就算了,至少不会受到伤害。最怕的就是那种,表面上对你看似情谊很深的朋友,内心却是满满的个人私心私欲。
面具是小孩子的玩具,却是成年人的面庞。
前段时间,和一个“感情很深”的朋友闹僵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她会在我背后搞一些“小动作”。她平常的时候,跟我很好。一起吃饭,下班。经常送东西。工作上还经常帮助我,我一直以为她把我当妹妹。我是真的把她当大姐姐。
但是,经过这次东窗事发后,我才发现,其实只是涉世未深的我一厢情愿的把虚假的友情当真情。很多人都说,其实他们知道一些她的为人,只是碍于同事,不好在人背后嚼舌根。
接着好几个都说,他们也被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过”。我诧然。
小时候,我们被教导,“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
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利益至上的社会,很多美德和品质已经被现实碾压的支离破碎。
很多人朋友很多,但是知心的一个没有。
微信群里有几百上千个人,每当夜深人静想说话的时候,打开通讯录,发现却没有一个愿意去“打扰的”号码.
现在很多人的社交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样,繁杂而脆弱,一捅就破。
这让那些感情至上的人越来越困惑和苦恼,也对现实日渐失望。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说:“为了避免对人性失望,我们必须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
所以成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加,开始理智做人生的减法了。
那些不必要的饭局,牌局,酒会,那些超过10个人以上的聚会,那些杂七杂八的活动............
很多人,已经渐渐的没有了他们的身影。
手机通讯录里,微信朋友圈里,QQ社交号里,很多人已经开始实行定期删除人。
那些无用的社交,消耗的是我们宝贵的精力。早该在我们前进的生活里消失。
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断舍离》一书中说,要明白一个道理:少,既是多。
我有一个朋友,看似生活的很简单。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平常很少看到她流连在社交群体中。她喜欢一个人独处,看看书,写写字,偶尔和家人去旅游,定期跑步..........
与其那些整天游荡在各种呼朋唤友的社交活动中的人相比,她似乎单调了点。但是,前者眼里的沧桑跟她明亮的眼神一对比。前者身心的疲惫暴露无遗。
她说“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年轻的时候,我们想要的很多。一路跌跌撞撞,离开家,离开亲人,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那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
最后才发现,原来一直在我们身边的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回头看看,有多久没有见到父母了,有多久没有好好跟父母一起吃个饭聊聊家常了?
回头看看,和爱人,你有多久没有感谢他(她)为你做的事情了?无论是做一次饭,还是为你放弃一个决定。
回头看看,你还记得自己当初的梦想吗?如果还记得,是否可以再为它做一次努力?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只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用生命有限的精力,把它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这是而立之年最好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