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涔汐
我曾经看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
如果你认为育的成本太高的话,请试试无知的代价。
前段时间,有一个视频,一个12岁的小孩儿对妈妈拳打脚踢,嘴里一直谩骂不停,旁边围观的人对这个逆子的行为惊呆了。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
大家最好奇的是,这个妈妈长时间到底做了啥,才把孩子教育成这样?
今天涔汐跟大家分享父母对孩子教育的5个层次,各位父母们看看你在哪一层?
第一层:养猪式教育
我们看看农村养猪咋养的?
猪吃饱了就睡,只要猪不生病,不乱跑,吃得饱就行,剩下的甭管。
养猪式教育特征:
只要娃吃饱穿暖,有地儿住,不生病,不乱跑,剩下的他爱干嘛干嘛。
所谓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自力更生能力,爱的滋养啥都没有,只把孩子当成猪,能长身体不生病就行。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我们会发现:
他有一堆恶习,待人接物无礼节,没有良好生活习惯,无做人准则,无独立思考能力,抗压力很差等等。
为啥很多父母经常吐槽孩子长大了,一点儿都不会心疼人,待人接物没有礼节,因为你都没有把他当人一样去教育啊,而是当猪一样养了。
第二层:垃圾桶式教育
我们看看垃圾桶是啥作用啊,垃圾桶是专门装你扔的垃圾。
垃圾桶式教育特征:
父母工作和生活不如意,就拿孩子当出气筒,今天不开心把孩子打一顿,明天心里不痛快把孩子骂一顿。
他们打着他是我娃,我教育他的伟大神圣的旗号,实则发泄自己的对生活的怨气。
父母因为原生家庭的委屈或者婆媳关系剑拔弩张,就开始向孩子吐槽:
宝贝啊,你的奶奶当年如何坑我的啊,你的外婆当年如何虐待我的啊,你的爷爷当年多么心狠啊,你的外公当年如何骂我啊。
妈妈啥事儿不干,把娃儿当成自己的感情宣泄的垃圾桶,陈芝麻乱谷子的不开心的事儿就往娃心里不停的倒垃圾啊。
结果,娃从小没有学会爱,首先向他妈学习如何怨和恨。
恨外婆外公,恨爷爷奶奶,恨亲戚,恨爸爸,结果恨着恨着把自己恨成个自闭症和抑郁症了。
这就是很多愚蠢的妈妈垃圾桶式的教育,把娃折腾出精神病来了。
据我在学员中调查,但凡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几乎都拥有一个怨气十足的妈妈。
再好的娃,也经不住愚蠢的妈进行垃圾桶式的教育啊。
第三层:分数机器式教育
大家看看分数机器想到啥了,想到的是搞福利彩票的那个机器,显示的都是冷冰冰的数字。
而大部分父母,每天把分数挂在嘴边,在分数面前,孩子的内心诉求不重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重要,孩子的情感表达不重要,孩子的幸福感不重要,然后把孩子训练成冷面杀手,没有感情只知道考试的机器人。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每天逼着孩子学习,长期高压逼孩子。
后来孩子长期被母亲压迫,精神错乱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事后这个母亲看着精神错乱,嘴里胡言乱语的女儿哭着说:
只要孩子能好,我啥也不求了。
每一次我看到这样追悔莫及的母亲,我就想说早在干嘛呢,非得把孩子逼成精神病了才消停,自己挖坑自己跳。
教育是以人为本,你首先要学会敬畏生命,孩子是人,不是机器。
第四层:造梦式鸡娃教育
有一类父母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孩子代替完成,就跟古时候皇帝一样,自己没有攻下的江山,让儿子去开疆拓土。
于是啊,爹妈们就开启了鸡娃之路,今天书法班、明天芭蕾班、后天钢琴班、再后天马术班,扯着嗓子喊:
咱们家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不能输在起跑线,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娃送进贵族学校。
这娃啊,每天不是在上学,就是在上学的路上,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听课的路上,娃就像爹妈的提线木偶,爹妈咋打扮咋安排都行。
爹妈还特别无私说:我是为他好,让他成为人上人。
他们觉得报各种班就能培养出一个天之骄子,把娃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各种培训机构,就能出来一个贵子,成为爹妈的骄傲,亮瞎亲戚朋友们的钛合金眼镜。
而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你首先得看看你家孩子是哪块料,再往哪个方向引导,发挥他本来的天赋,而不是成为父母的面子。
其实这是攀比功利性教育,忽略孩子独立的诉求。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人生剧本,他有自己的人生功课,而不是父母人生的替代品,更不是父母面子工具。
第五层:心灵工程师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首先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心理有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多,北京北大的一个心理博士提出一个概念:空心病。
很多孩子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孩子的阳光和幸福感,眼神里没有孩子该有的灵气。
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一个作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心灵的归属感,爱的滋养,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然后形成阳光积极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他能正向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独立的思考力,还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而这些都是需要父母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的。
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基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塑造。
除此之外,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和擅长的领域,孩子是人不是商品,所以没法对比。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独有的天赋和潜力,这叫因材施教。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对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而自己的孩子高中毕业去技校学了修车,因为孩子从小就喜欢车,尤其是喜欢修理,什么坏的东西,在孩子手里捣鼓捣鼓就好了。
很多人嘲笑这对教授父母教育失败。
这对父母这么回答:
我的孩子阳光开朗,身边的人都喜欢他;他积极进取,自力更生,工作以来没有花过我们的一分钱;他不偷不抢,没有给社会添乱;他工作认真负责,客户们都信任他;他每天享受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请问我的孩子哪里失败了?
我非常欣赏这对父母对教育的认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教育者的智慧、学识、格局、眼界、思想、精神、心性、良知和阅历,是考验教育者对生命的尊重、恭敬和敬畏之心,先教做人,再教知识,而不是我是你爹妈你就该听我的,别给我丢人。
当你看到你的孩子身上一堆陋习和毛病的时候,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应该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以上5个教育层次,看看你在哪一层?
作者简介:张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头发虽长见识不短,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职场的认知大坑,欢迎关注@我是涔汐,一个让你增值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