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系列热火上映,郭敬明进军电影界同样赚得盆满钵满。鄙人在网上看了看《小时代1》,觉得真心寡淡。不过,却有有关郭敬明与拖延者的一些议论要发,拖了两天没发,到今晚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我认为——郭敬明值得一切拖延者学习。
记得此前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郭敬明的访谈,访谈缘起是他被颁了南周的“中国梦践行者”奖。和很多人一样,我对他的印象一直比较负面,觉得他文笔二三流,性格又残缺,抄书写书挣了钱,就买各种名牌炫耀。然而,读了南周的那篇访谈后,之前的消极印象完全颠覆。原来郭敬明是个相当聪慧而有自知之明的人。以他的得奖感言为例:“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南方系心中的少年英雄是另外一位,而我正好是他的反面,但今天没想到是我。今天把这个奖颁给我,我觉得很有趣。”真是坦率而老到,分寸拿捏得十分好,引人喝彩。南周对他的那个访谈,全篇都贯穿了这种犀利机智的风格,对社会现象的点评句句切中要害。
这么聪明的人,他出手的东西,难道只能是《小时代》那样的?单从我看过的《小时代1》来说,我觉得众人指责“肤浅”,根本没用对词嘛,商业电影本来就不必承载什么深刻。这电影压根就是无趣,不好看!!请允许我用最最朴素的话语来形容好吗?它真的就是不好看啊不好看。肤浅而好看的电影多了去了,许多美国大片其实也挖掘不出什么深度来,无非就是在爱啊自由啊追逐梦想啊那套老掉牙的价值上做点文章,但至少情节设计环环相扣,故事出彩,人物讨喜。《小时代》有什么?故事支离破碎的,人物设计有些刻意类型化,也没什么笑点,hold住姐在里面的搞笑左支右绌勉强得很。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确定地知道,郭敬明拍电影,跟赵薇一定是两个路子。我记得也看过关于赵薇拍《致青春》的一个报道,说她如何如何拼了,在片场身形浮肿衣发缭乱然而双目炯炯,为追求完美不断打破制片预算,还忘记女儿生日令老公很有怨言云云。而郭敬明呢?他拍《小时代》绝不是赵薇那般的拼命三姐式。拍小时代之于他,正如奥特曼打小怪兽,他是轻轻松松玩儿一样地就拍出了一连串的小时代。他有能力打凶猛的大怪兽吗?显然有。但是他不打。他的不追求极致,不要求完美,简直已经可以归纳成他的立身哲学了。
且看访谈里的一段话:“写一本书,这本书特别好,或者拍一部电影,特别精益求精,99分的电影或者99分的书,但是我的性格,就会选择一本85分的书,加一部85分的电影。我追求的是85+85=170这回事,而不是单个99这回事情。”
这段话值得所有拖延症患者以正楷抄录,再面对沉思。有多少次我们豪情万丈气势如虹地想要做一件99分的事情?比如写论文,哪怕课程论文,哪一次不是踌躇满志想来一篇艳冠群芳?于是,为了有详实的资料引证,从图书馆借来七八本厚书研读,迂回环绕地在外围做史上最充足准备。书读了不到一半,算算时间不够,终于决定动手开写。写三句删两句,以蜗牛的速度行进,好不容易写满一页,强迫症一样地总是回头读,哎呀,这句不行,那句不好,这段的论述不充分,那段的连接太突兀,而且,怎么这么平淡?没有一句出彩的?
创新脑和批判脑激烈对峙,终于耗得你心烦意乱,丧失耐性,精疲力竭。这个时候,其实不很讲卫生的你就会突然发现屋子有些太脏乱了实在看不下去,其实不很爱锻炼的你也会突然想起健身房已经三周没去了简直天理难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在撩拨你,引诱你。你没克制住,或者你根本没想到克制这回事,就从桌前站起,在塞壬女妖的歌声中,触向了拖延这块恐怖的暗礁。
所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你抱负大野心足,总想着要一战成名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大小怪兽罗列着,你一定挑那只能要你命的,结果每一次都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你被困在了这种心智模式中,一天天地消沉、颓废、痛悔。可是哪怕再悔,下次还是一模一样的结局。为什么?为什么?我已经战拖了啊,什么番茄工作法什么他人监督法都试过了,可为什么统统不奏效?
原因就在于你从一开始就没留有余地。如果做一件L号衣服大约要用两米的布料,那么扯布时是不是最好多量上半尺?如果手上有块两米的布料要做成衣服来卖,那么保险起见,是不是该做一件M号的呢?(原谅我裁缝的女儿不会举例。。)将简单的生产常识套用过来,你的才能就好比那块两米的布料,做S号绰绰有余,做M号稳稳当当;可是非要做L号,甚至想做XL号,那么生活就会恪尽职守地向你展露它狰狞的笑脸了。比如赵薇,确实有点才华,可惜不懂留余地,一上来就恨不得扒出全副肚肠来叫大家看看我多有深度。但她还算勇者,怎么样都拍完上映了。而不是名人的你我,芸芸的拖延者们,没有骑虎难下怕沦为大众笑柄的巨压,更多的就一场完美一场梦了,梦醒了,空空如也。
所以回头来看郭敬明,不得不深深佩服他的精明。访谈里他说:“我非常清楚大众的审美是什么,然后我会给他比这个审美再高半格的东西。你给他一样高的东西,他会觉得你太平庸,太普通;你也不能给他高一整格的东西,高一格他接不到,他不觉得那个东西美,所以你要在中间一个非常准的位置。”啧啧啧,你瞧瞧,这就是胜者的思维。也许有人会说,目标不同,郭敬明要的就是卖座挣钱,人家赵薇要的就是刻骨泣血,这是求仁得仁的事情。可是赵薇咬牙杀出一条血路来拍完了《致青春》,还会拍第二部吗?要将息多久才能补足了元气再酣战一回?她的导演之路还会持续下去吗?我实在存疑。
更何况,我的重点不在赵薇。我是想对广大的拖友发问(同时也反躬自问),凡事力图做得完美,是不是源于一种自卑呢?心里总是攒着一股劲,要做一件事情证明给世界看的赶脚。主体客体傻傻分不清楚。我所谓胜者的思维,就是区分开自己和自己做的事。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进度,是成果,而不是通过这件事情显示我多么超凡脱俗聪敏卓绝。郭敬明承认小时代肤浅,可他就完全不在乎人们将《小时代》的肤浅投射到他身上,他说:“我要在乎,我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他今天是什么样子?妥妥地走向人生巅峰;而很多拖延者呢?尸身漂浮在暗礁周围的那片海面上。
做事的时候就专注于事情,只动用你的创意脑(右脑),讲求进度,将批判脑(左脑)暂时搁置不用。千万不要开一只天眼,冷冷打量自己的作品,不停否认。按美国创意教母卡梅伦夫人说的去做吧:“造物主,我来负责创作数量,你来负责创作品质”。记得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一个经典帖子里提到一种写论文的方法。她从一开始就认定“我就是想要写一篇特别烂的论文,看看能有多烂,只写给自己看”,抱着这样的指导思想,进度完全不成问题,越写越开心。写完之后发现还有大把时间,而且也有可观处,其实不特别烂,于是就在那基础上修改了一道。最终,交出去的论文质量比以往赶工完成的要高,自己很满意,也很惊讶。这就是降低标准后克服拖延的绝佳例子。也许真的让拖延者们降低标准还存在难度,毕竟追求完美的心态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参照这位童鞋,一降到底游戏般地体验一把总是无妨的,想想觉得还蛮有趣。相信体验之后大家能有更多感触。
骚年人总有高蹈的理想,行事常常难放低身段,降下标准。郭敬明难道没有理想情怀?果真一点没有,他也不会为了参加“中国梦践行者”的颁奖典礼提前两天结束《小时代3》的拍摄,从罗马中转俄罗斯赶回北京。但他聪明,拎得清,他知道成事的重要性,也深谙其中奥秘。他的理想为他的成功所浇灌滋养,只会越来越繁茂,而拖延者的理想只能在一无所成中渐渐消颓萎缩。
因此,我号召一切拖延者:向郭敬明同志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