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可行性产品”是产品设计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抓住产品核心,以最小代价做出一个产品,接受外界的反馈而迭代,或者放弃。
“最小可行性产品”是产品设计领域耳熟能详的方法,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论也有价值。本文是自己对其思考的整理。
优点
“最小可行性产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打造核心、接受反馈、持续改进和止损放弃。四部分可以形成一个做事的闭环,不断推进。
第一优点是让人去思考事物的核心而不被拘泥于不重要的细节。以独立游行开发为例,游戏成功的核心是玩法。程序、美术、音乐服务于玩法,所以一个游戏是否有趣反映在玩法上。制作一款游戏时,首先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玩法上。优秀的美术和音乐甚至会掩盖玩法的平庸,最终带来无法挽回的制作决策。
在互联网应用中,解决用户痛点是核心。如果一开始将重点放在用户的交互体验上,分散了对核心的思考,那么容易作出错误的资源分配。
创业时,核心在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能从市场上产生收益。人员安排、技术选型、公司运作机制(是否允许远程办公、是否允许兼职)等都是在商业模式有效之后用来扩大收益的。
不凡的事业往往是复杂而困难的,而人在遇到一个难点的时,总是下意识的想要绕过。这种倾向可以拿来换换脑子,不过如果真的将精力从核心部分拿开,那么结局通常是失败。同理,人生也有核心的事情。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通常是健康、事业、家庭、爱好。确定了核心才能将精力从各种琐碎中抽取出来,投入到核心中。
第二优点是接受世界有它的计划。在投入了成本之后,人的想法会变成信念。可惜人总是被自己的经历所局限,没有全局的视角。人的想法,总是片面错误的多。天才的点子或许有,但是总是难以确定和执行。所以人需要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看到和接受“世界的计划”。
在交易市场中,交易者将客观的历史数据转换为主观的交易决策。这些决策从来不能被事先证明,如果市场不如预期,那么错的一定是交易者。
承认个人的局限,不再依赖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预知,而是一步步通过现实的反馈来调整自己,是成功的开始。幻想能”胜天半子“,确实心旷神怡,可惜万中无一。每次的失败都需要付出代价,代价太大就玩不下去了。
第三优点是减少失败代价。”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运作过程中,如果反馈显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那么就可以止损退出。通常一个过于“离谱”的想法会在一开始就有严重的负面反馈,此时投入的成本较小,还在资源支撑尝试其他想法。
人非常容易被沉没成本绑架。感情中割舍不掉已经无望的关系、交易中下不去止损的手,放弃不了没有前途的工作。当人反抗这一天性时会非常痛苦。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控制好沉没成本。在”最小可行产品”的执行过程中,及时的负面反馈可以阻止更多的投入,“止损”也就更容易一些。
对基础差的人的意义
基础差的人在金钱、社会关系和个人影响力方面没有突出的亮点,承担风险的能力低,能够经受的失败代价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最小可行产品”的方法能够拥有更多容错的空间。
面对未知,成功需要多次的探索和博弈。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而成功的情况通常是幸运,谁也不能被保证有那样的幸运。
虽然一个人的基础差,承受能力低,但是如果采用“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方式,选择了大小合适的目标,那么他依然是可以反复“折腾”的。虽然目标小总的收益可能不多,但是往往这也意味着周期短,盈利的难度低。这个世上只要愿意去观察,总是能发现机会。采用这样的方法论,可以不断进行积累和成长,提升基础。
阶梯
“一步登天”总是令人向往,现实中却少有这样的例子。社会阶级总是呈现金字塔结构,马太效应也总是基本的基调。若一个人想往上走,总是会遇到困难和失败。如果不是天才或者撞大运,能做的是看到社会的阶梯、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踏上这条阶梯,稳扎稳打,尽力而为,至少求仁得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