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起,参加工作例会,最大的感受还是做少但更重要的事,现阶段要么陷入周周复始的目标,要么没有具象的目标。盯着前者,缺少主动性跟成就感,盯着后者,容易随波逐流,自我放弃和麻痹,唯有想想留下的意义、工作的价值在哪里,才能不受影响,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将人生阶段目标同工作结合起来。
而且有了目标,要直面它,尽快开始,不要安于现状,少一些心理建设,少一些设限和拖延,就是现在去开始。
2、制作表格。周末LM给我打电话,聊起最近的学习,的确是要思考除了正常外,还可以帮忙做哪些事儿,或是父母关心哪些事儿?早起的习惯、收拾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通过自制表格,参与进来,同时起到提示和督促的作用。
3、晚上看《被讨厌的勇气》,一口气看到了74页(前两章)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如果依赖于“原因论”,我们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因为已经发生,所以根本无法改变。
“目的论”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包括很多时候大发雷霆,是你先产生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别人,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文中母女吵架,生气的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便顿时礼貌起来,挂了电话继续争吵)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性格一词或许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更新)
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不可取)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胜者败者。)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