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四万八千问
推荐理由:
这是我很喜欢的网络社群“诺言”里,李一诺在讲自我认知和幸福课里推荐的一本书。真正看起来,是因为参加了小地堡组织的读书会。
没有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但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法:人肯定需要精神支撑,年轻的时候困于俗世,等老了一定要找个宗教信仰好好研究研究,那这么多我所认知的宗教里,我直觉会选佛教。为什么是佛教呢?因为我觉得他比较宽大为怀,按照我现在的理解,就是比较包容,而不是非此即彼。
看完这本书,验证了我对佛教包容的判断,书中说到:开放性的精神以及不把自己的见地强加给他人,是佛教徒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佛教的方便之一。
但也有很多东西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
一、修行是老年人的事情VS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我的认知中,一直觉得学佛是老年人等“闲人”的事情,然而我错了!作者在书中说:我们修行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了悟真理,然后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如果说修心的本质和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那不正是我们人生而为人的目标和过程吗?所以,这是在我呱呱落地后就要做的事情,按照佛教里“轮回”的概念,其实是要一直做。而像我以前置于了悟真理前的诸如作业、考试、工作等等,终不过是幻觉。所以,修行修心从当下开始。
二、佛教是迷信VS佛教是科学
哈,佛教是迷信的、唯心的,大概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吧?作为一个一直被教育的“唯物主义者”,自然一定认为佛是唯心的。但是,书中反证说: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证明或不证明总是发生在心智的范围内。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作者提出来,科学的定义是围绕通过观察和验证来进行的关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那佛教正是科学——两千五百年以前被教授的,通过对现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此外,书中还讲到:佛教的力量来源于思辨与批判性思维的珍视,对于很多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不是一定或必须,只是一直在强调何为真理和利众生的目标。
三、死亡是不幸的VS死亡随时发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是死亡不太吉利,一般避免谈论。人到中年,关于死亡的信息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眼前,刚开始想我很恐惧,现在慢慢的开始去接受,但其实也不太确定真正面临的时候自己会不会坦然。书中说:有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却不去做,因为我们都准备活很久。作者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我们不敢去教,其实是我们自己都没想明白。我们生活中那么多的焦虑,也是来源于对死亡的忽视。“对于修行者来说,死亡像一种提醒,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为死亡做好准备是好的,那样我们会生活的更加完整。
四、教育的现状VS未来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洗脑”的作用。那无疑教育现状的“洗脑”是令人遗憾的。作者认为从当今世界的各种显现来看,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像机器人那样。作者直言,我们的孩子,大约十年之后,在精神和身体上将会经历另一种不同的痛苦。现当下,很多虎爸虎妈很好地训练自己孩子二十年,但二十年后,世界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目标和内容都不再有用,那将会怎么办?很认同作者提出的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改善我们自己,以便我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便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并通过帮助别人使我们自己幸福和满足。”所以,最近我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了自我学习和探索之路,希望孩子能在我身边感受到这个过程。
这本书因为是问答的形式,所以感觉还不是那么成系统,目前已差不多浏览了一遍,很多概念还有点似懂非懂,是一本需要读了再读,或者需要延伸阅读的书。书中的议题其实需要我们一生去学习探索:那就是在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如何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