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经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升学路线,认为只有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才能有成功的人生。上不了好的学校愁,上了好的学校成绩跟不上又愁;总感觉自己孩子比不上其他优秀的孩子;不多上几个兴趣班补习班总是不放心,就怕孩子落后;辅导孩子功课最后总是鸡飞狗跳,血压升高。如果有以上症状,说明你正处在教育孩子的巨大焦虑感之中。
我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焦虑感呢?我认为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在他的《吾国教育病理》书中阐述的,中国教育病根在于过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如今的教育只是表象,本质上是人生的军备竞赛。教育所承担的功能包括提高能力和改变社会地位。在激烈社会竞争下,教育所承担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功能完全压倒了“提高能力”的功能。中国没有出现阶层固化,每年都有近千万想要通过参加高考改变命运的年轻学生,他们是每个家庭唯一的希望,他们和他们的家长想要通过努力,胜出竞争,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这样的竞争是无法缓解的,即使中考,高考可以不断扩招,但也只是把这种竞争延后,当上大学不再具有足够竞争性时,还可以竞争211,竞争985,竞争研究生学历,竞争留学海归,一直持续到他们能够在社会筛选中胜出。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这样的教育竞争是无法解决的。所有回避竞争性,而空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都是耍流氓。
面对这样激烈的教育竞争,我们怎么能不焦虑呢?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不应该焦虑,因为,你为了孩子教育付出的一切很可能都是白费的。
一、孩子并不是你想培养成什么样就能培养成什么样的。
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相信“教养假设”: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严格,孩子就守纪律,父母宽容,孩子就更快乐。但这是错的!
在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这本书里,作者说:“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所谓的“教养假设”是错误的。”她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基因。除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经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是后天的经验中,父母能起到的影响只是一小部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多是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孩童时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同辈,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二、即使上了最好的名校,也不意味着成功的人生。
即使孩子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考上了哈佛或者耶鲁等世界顶尖大学,那么他是不是就算成功了呢?
《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他在美国常春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其中仅在耶鲁大学他就教过10年书。他尖锐的指出大学教育培养的就是一群:“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绝对”指这些学生所有的言行都只为满足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精致”,指这些学生不仅智商高,而且惊人的世故和老到,懂得配合和表演,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最终信条就是资质至上。每个人的课外活动无节制的忙碌,忽视学习和探索,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为自己的简历加分,生命就是不断地积累证书,就是不断地竞争,最后失去思考能力,被培养成为“优秀的绵羊”。
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为了工业社会服务的,每个学生都划定好自己的专业,毕业后就成为整个工业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但社会在快速发展,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生产出的合格的螺丝钉是否还能适合这个社会呢。
三、未来,孩子面对的竞争是终身的竞争。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曾经对哈佛的毕业生说:“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我觉得他还是太保守了,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知识被淘汰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掌握一门技术,能够使用一辈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孩子应该成为一位终身学习者,竞争的胜负不在某一次考试后决定,竞争会持续一生。MOCC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将会打破高校对于知识的垄断,使得每个有学习意愿且有自学能力的人可以在他的任何人生阶段,都能够轻松地获取最新的知识,在这个加速时代,它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形式。去专业性的通识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会教会人们认识自己,在人生的长跑中不会迷失方向。
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对于自身的充分认识,这些能力才能保证孩子在终身的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后总结,我们现在应该为孩子做什么?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多参加同伴之间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焦虑,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每个孩子都处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上,胜负还早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