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经典影片,被众人以各种方式解读过,有人把它定义为别样的战争片,毕竟整个故事发展的背景音都是战争播报,也有人把它定义为情欲片,因为整个故事是来自于一位正青春期欲望萌动时期的十三岁男孩的视角。而我买第二遍看这部影片,联想到的却是一本讲述群体心理的书:《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书中因字里行间充斥着种族主义以及对女性和儿童的偏见,争议颇大,但却当之无愧是群体心理传播最广的一本书。作者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极具洞察力的对群体意识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它指出了群体一些特别的心理特点,比如说: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暴躁。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
2.群体轻信且易受暗示。群体受暗示的左右——它把头脑中出现的幻觉当作现实并接受——为何这些幻觉对于组成群体的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群体中有学识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群体中的个人被幻觉所控制的具体实例——历史巨作的价值微不足道。
3.群体情绪的夸张和单纯。群体绝不允许怀疑或不确定——它们在感情上总会走极端。无论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好还是坏,它们都会呈现出简单而夸张的特点。群体感情的暴躁,尤其是在异质群体里面,又会因为全部责任感的消失而得到加强。在群体里面,愚笨的人、无知的人和心存嫉妒的人,挣脱了自身卑微的感觉,拥有了一种残暴且短暂但却无穷无尽的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群体无法在巧妙的影响下,展现出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崇高的道德品质。他们甚至要比独立的个人更有能力展示这些品质。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认识到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关于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将其看作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
5.群体的道德观。群体的道德或许会比组成群体的个人更低劣或更高尚——解释和实例——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指引——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总而言之,书中所描述的这些群体特点,就像一位心理发育水平低下的人,易受暗示,看问题非黑即白,容易情绪化,偏执而极端。而我们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影片的小镇居民身上,看到几乎以上所有的群体特征。
电影的开头,男主人公雷纳多得到一辆自行车,拥有了加入少年群体的“门票”,他们的首次群体活动就是围观玛莲娜。这些青少年们,都有着相同的幻想,把玛莲娜当作他们的意淫对象。
绝美的玛莲娜,每日保持低调,依然无法阻止,嫉妒她的人给她带来的谣言,谣言加上每个人求而不得的幻觉,宛如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在群体中传播得非常快速。正如《乌合之众》中所写,“群体从没有渴求过真理,他们会远离那些同他们的品位完全不符的证据,如果谬论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更加倾向于被奉若神明的谬论,凡是能给他们带来幻觉的,都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试图摧毁他们的幻觉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群体更倾向选择谣言,丢弃真相。
在这样的谣言中,玛莲娜的日子越来越艰难。连玛莲娜的父亲都屈服于谣言,和她切割了关系。特别是当大家得知玛莲娜的丈夫战死在战场后,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群体彻底释放了人性的恶,他们把谣言和幻想当作事实,各种攻击玛莲娜,从法庭审判,到律师的威胁,玛莲娜找不到工作,买不到食物,最后无路可走终于被迫成为了他们口中那个用身体来换取资源的人。
看电影的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群体”制造出来恶毒的诽谤才是把玛莲娜逼入绝境的根源,可群体最大的特征就是“匿名”性,躲在“匿名”背后的他们,把欲望释放成极大的恶,对准了玛莲娜,你无法找到一个特别责任承担者。也正是他们,在战争后,又站在道德至高点,对玛莲娜进行最可怕的羞辱,剪去玛莲娜的头发,撕去她的衣服。群体是毫无理智可言的,他们失去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力,群体中个体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了某种意愿的工具人。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男主人公雷纳多似乎一直是站在群体之外的,他的个人意识没有被群体意识淹没,他虽然对玛莲娜也有着欲望,也有很多的幻想,但他同时也能看到真相。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对玛莲娜是超越了欲望而拥有爱的,真爱让他打心底里希望对方更好,而不仅仅为了得到,真爱能让他突破自己的欲而看见真相。
最后,电影的结尾也很值得讨论,当玛莲娜和丈夫回到小镇,大家发现她也会变老也有皱纹了,仿佛就放下了对她的嫉妒,有人开始主动和她打招呼,而玛莲娜也放下过去和他们问好。也许这意味着,他们接纳她成为了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吧?
现在这个时代,类似《乌合之众》中描述的群体事件其实很多,许多“键盘侠”躲在网络匿名的背后,指点着江山,一下把某人捧上神坛,一下又把某人抛入地狱,就像前阵子的林生斌事件。我们每个人,也存在于各种群体中,看到群体意识的优与劣,也许就能让我们更警醒,更冷静去看清许多群体事件的起起伏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