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个骨科医生,一天走夜路,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沟里...不知过了多久,你醒来了,一阵剧痛传来,原来你的手脚都摔断了,根本动不了,你心里害怕得不到了,刚想喊救命,往周边一看,惊呆了,你发现周边的环境完全不同,全是你没有认识的植物,比我们看的原始森林还原始。
孩子就像是这个穿越者,来到这里,什么都不认识,一片陌生,同时手脚不能动,没有任何的生存能力...
你怀疑是否在做梦,但是手脚的阵阵剧痛就把你拉回了现实,你意识到,你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世界。
此时你的首要反应是什么?
你会本能地大喊:“有没有人~~,来人啊~~~,这是哪里,谁能告诉我~~~”
为什么会先喊人,再问这是哪里?
当你手脚都动不了,很无助时,有人帮忙是最快的,也是最安全的,他能给你吃的,给你说说这里是哪里。其次你需要了解周边,因为你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周边有什么危险的野兽没有。
孩子来到世间,其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1、对于人的需求:
2、熟悉而稳定环境
就这样,喊了好久,都没有人过来,整整一天下来,没有任何东西吃,饿得头晕眼花,你快要绝望了,
这个时候,刚好有一个原始人过来,你一激动,就晕了过去~~~。
过了一会,你感觉到嘴里有东西在动,你本能地微微张开嘴,这是原始人在喂你东西吃,吃了之后,你稍稍恢复了能量,睁开眼睛,看到了一双和善目光。此时,你就会非常感激,信赖这个人,这是你的救命恩人啊。
这个背景意味着什么?
1、你手脚不能动,语言不通,就跟一个婴儿一样。
2、你是医生,了解身体规律,原始人不懂。
3、周边所有的东西都不认识,哪些能吃,哪些危险都不懂。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是没有安全感或者安全感很不足的。
1、你极度地需要一个信赖的人帮你。
2、你需要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尽快了解周边的危险情况。
因此你会有这样的行为模式:
一、当原始人来包扎你的手脚时,发现他的方式是错误的,尽力地阻止他,因为你是骨科医生,你知道正确的方式,也知道按他的方式,可能会让你的手脚长残了,因此你会不听他的话。
孩子内在有一个智慧或者说其DNA层面有人类的成长规律,在这一方面上,我们就像是那个原始人,胡乱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孩子就会不听话。
如:当孩子在扔东西时,很可能是他在探索空间感以及扔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练习手部动作,力量与距离的关系....,有两种情况:1、你一阻止,他就停止了探索,2、你阻止,他停止,但当你一走开,他又去探索。哪种情况,会让他学得东西更多?对其未来的发展更好?
显然第2种是对他最有利的。(当孩子做扔东西时,受到了你的关注,反而觉得好玩,而经常用扔的方式来引起你的关注,就是因为你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造成的这种结果,你如有此种情况,可以上我的【儿童行为习惯管理】的课,学习如何解决)
二、当原始人一离开你,你就会焦虑,你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如果他一走,你就很可能被饿死掉。因此,你很怕他会离你而去。
妈妈对于孩子的意义,远大于上面的情况,但妈妈的每一次分离都会让孩子无形的不安,焦虑。
孩子肚子饿在嗷嗷地哭时:,下面哪种情况对于消除孩子的不安,焦虑更有帮助?
1、妈妈默默地冲完奶再去给孩子喝。
2、妈妈边冲奶边说:宝宝,我知道了,我在冲奶呢,等下下就好了。
相信你一定会选择第2种,关键不在于听不听得懂,而在于有人在,知道吃的事情有人解决,更何况妈妈发出的关切声音!
因此在孩子不会坐之前,孩子的各种需求要【提前的回应】,【及时的满足】。在这个时候绝对不是使用【延时满足】的教育理念。
三、当你还不懂这个世界,什么东西能吃,不能吃,什么东西危险不危险时,你是很怕原始人走的,他只要一走,你就无法生存了,你总是希望他能陪着你,支持你,这样你就会很快地了解这个世界。
如果原始人有过一走就是几天的情况,你就更焦虑了,你无法专注在当下,总是时不时,要关注一下他走了没有。
如果原始人每天都在身边,都在帮助你,你觉得他不会离开你,你就可以很专注地去探索周边了。
妈妈是否在身边,是否有规律地在身边,在孩子那是否有信任,深深地影响到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专注力,让其总是专注不了在当下,而是时不时地保持警觉,以防妈妈一不留神就走了。
如,孩子玩得好好的,一旦妈妈往门口一走,孩子就觉察到了,这份觉察说明,他在大脑里已经分出一部分精力保持警惕,看看妈妈在不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报警。
因此妈妈想要构建孩子的安全感,需要以下两点。
1、有规律的陪孩子,让孩子可以预见什么时候妈妈会回来陪他。
如果一天是20:00回来,第二天是22:00回来,第三天就是通夜不回来,这种不规律,就是不稳定,孩子在3岁前负责事件记忆的海马体还没有成熟,妈妈一离开在视线里,他往往会认为妈妈消失了,他的记忆都在感觉记忆,情绪记忆,身体记忆较多。
2、要培养你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到你绝对不会抛弃他,你只要答应他,你就兑现。你可以通过练习分离的方式进行,通过预先告之,再兑现承诺的方式来培养。
四、你在探索周边环境,越熟悉,越稳定,你就越感到安全,
比如,有一种食物,你问A,他说可以吃的,你问B,他说千万不能吃,此时你就会不安了,你必须得确认了,才安心。
比如:你在探索这原始森林时,在一个探索过的地方做了记号,表明已经知道了,但是第二天发现,这些记号都没有了,你就开始焦虑了,你又得重新认识过一遍,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探索其它新的地方。
孩子为什么有秩序感?
秩序感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稳定,认识了之后,孩子就可以安心了,放下了,就可以去认识探索其它的新的领域。
秩序感就是规律性,时间规律与空间规律。
比如:如果你经常在下午的15:00带孩子出去户外玩,一到这个点孩子就会在门口等你,如果你不出去,他就会烦燥。
你的鞋放在鞋柜的第一层左边,有一天你的鞋换了一个位置,你的孩子就哭了,一定要你把鞋放在那里才行。其它他是告诉你:你不要变了,放在原位上,我就不用再重新学习这一个,就可以去了解更多了。
因此生活的规律与环境的稳定也是构建安全感的重要部份。
如:1、孩子1岁多就带孩子出去旅游,是增加安全感,还是降低安全感?
2、家里的环境总是很混乱,是增加安全感,还是降低安全感?
3、如认识事物,是先认识家里,小区常见的事物,还是先认识没有见过的卡片类的或者外面的人事物?
了解到这一点,你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五、一旦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虽然手脚动不了,但你一定会东张西望,在探索一下周边,熟悉周边的环境。你不会等手脚都好了才会去探索周边,你会迫不急待地,不能走就了解房间,手脚可走一点路了,你就会探远一些,你也会本能地到周边看看,摸一摸,甚至会尝一尝,来感知这个世界。
原始人的话你听不懂,他说话,你就会努力地学。
你要不断地练习手脚的动作,让自已快点好起来,不停地了解周边,学习语言,只有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才是真正的安全。
孩子最怕的是无聊,他需要在3岁之前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在没有妈妈的情况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所以孩子停不下来, 一无聊他就必须要找事情做, 他的学习任务很重,要学语言,要练习操控身体与四肢,精细动作,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练习信息从五官,进入到大脑,整合处理,然后决策行动的过程。
如果妈妈或老人代替过多了,前期好像孩子安全感较够,但是当孩子长大一些,看到同龄的孩子能做的事,而自己做不了,心中的安全感就瞬间消减。
因此孩子天生要去尝试,去挑战,去学习自己掌控世界的办法,只有自己能掌控得越多,其安全感就越足。
这就是建立你孩子安全感中,最后需要建立力量感,成就感的原因所在,只有这些构建完,才是让孩子真正的有安全感。
好了,现在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理解孩子,和构建孩子安全感有所帮助。
预告下:
1月27日周六下午15:00~17:30,我会在线下开设【儿童行为习惯管理】的课程,有兴趣的加微信了解报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