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头号玩家好文推荐
《马伯乐》                          

《马伯乐》                          

作者: 川扬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14:05 被阅读46次

             

                                                                                               

            今天,有幸拜读了萧红先生的《马伯乐》感触良多。

          《马伯乐》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遗作,主人公出生在青岛的一个笃信基督豪绅家庭。他虽然他口口声声说他厌恶这个家庭,厌恶家里的一切。他自诩五四以后的新青年,但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处事上,他却完全没有新时代青年的坚韧、自立,勇敢、勤劳的品格。

          有一次,他听说日本人要打来了,这种事“忧国忧民”的他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他便买笔买墨,准备在精神上“支援抗战”从一开始镶着金边的稿纸到普通的草纸,他买了一沓又 一沓,换了一拨又一拨。楞是未著一字。后来,此事也就随着他的三分钟热度而不了了之。 他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没有一技之长,整日游手好闲,没钱了,便向“讨厌”的人要。他好不容易在上海开了家书店,却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营业未几年余,便倒闭了,东拼西凑,卖桌倒椅,才拢到了回家的本钱。

          他的性格中,有一种非常鲜明的特点—虚荣,就好比他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当作家的能力,却依然还要装模作样的买纸买墨,好彰显自己的博学。他是个少爷,但因为啃老,很不受人待见,他虽然为了“生存”练就了一张比城墙还厚的脸皮,但再厚的的城墙也会有塌陷的时候,当他受不了的时候,他总是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去消解自己内心的不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他开始四处结交“穷朋友”,后来,每当他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便会到他那帮“穷朋友”里炫耀,摆阔,那帮人哪里受得,听马伯乐说家里有七八万时,眼睛都亮了,于是马伯乐得到了精神上的麻醉。在家里的窝囊气也就随那爆棚的虚荣心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不过,马伯乐虽然有钱,却从不借钱给朋友。这除了他们家的遗传基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是他性格的另一大特点—胆小。只要他听到一丝风声,看到一点苗头,便如惊弓之鸟,所以他不断的攒钱,就是为了能在战乱时溜之大吉。 以至于后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便开始一刻不停的的逃亡之旅。他从青岛到上海、由武汉再到重庆,辗转多地,却又乐此不疲。

              有一次,马伯乐在逃难时,为了省钱,住在一个卧房兼厨房的黑暗房子里,没人照料,他懒惰成性 ,从不打扫房间,每次从街上回来,都会踢倒一些油瓶子、 盐罐子。后来,为了省力从日用品到自身都用“刮”的,鼻子不通气,就用指甲伸进去刮一阵、衣服脏了,用指甲刮刮。碗筷则是用刀刮……懒的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了。

            “真他妈的中国人”是主人公马伯乐的口头禅。这句话鲜明地揭露了主人公对中国人的不屑。在本书中,他要么就妄自菲薄地发表:“中国人非得外国人治不可!”“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的洋奴言论。他对外国人既怕又媚。完全丧失国格与人格。 简而言之,马伯乐是一个胆小、懒惰,爱慕虚荣,,崇洋表里不一媚外,没有民族使命感的麻木的人。而他仅仅是抗战初期一些消极的投降主义者的缩影,更映射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百年磨难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精神创伤。 诚然,中华民族14年抗战是英勇的,也涌现了如张自忠、戴安澜、左权等一批爱国将领与精神领袖,但同时也产生了以汪精卫、周佛海、丁汝耕之流。以及一批麻木,愚昧,既恐洋又崇洋的国民矛盾体。而《马伯乐》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马伯乐》                             ——为你揭露抗战的另一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伯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ej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