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北宋王朝的军队,人们最大的印像就是兵多,而且基本都是只坐11路进行地奔的两条腿步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一个:缺马。
北宋时期标准的轻骑兵配备是每名战士至少2到3匹马,而且这样也只是比较低的标准,契丹骑兵每人至少3匹战马或以上。因为马匹虽然善于高速奔跑,但是马匹的负重和耐力本身不强。如果骑兵进行远距离作战,加上士兵携带的武器和盔甲以及粮食淡水等物资,还得需要至少第三匹甚至第四匹战马来托运物资才能进行快速远距离机动。如果只有两匹战马,估计你只能牵着走了,两匹战马托运物资的骑兵无法长距离机动,那样骑兵也就是去机动优势了,就和步兵没甚区别了。所以想组建大规模骑兵的前提就是得有数量足够多的战马。获得战马的途径也只有两条,养马和买马,我们今天就先浅谈下北宋政府的养马举措和养马面临的困难吧。
宋朝为了战马,也是下了血本去养马。为了养马北宋政府设立了群牧司和下设的养马监专管牧养战马事宜,饲养战马和饲养普通牲畜大不相同。首先就是养马的成本和技术难度远高于饲养普通牛羊类。战马对草料的消化程度不足五成,而牛能到达近乎8到9成,而且战马为了增加体力和耐力还要经常加盐巴,隔一段时间喂一些青稞、豆料、或者是高粱、荞麦、燕麦等“带种籽”的精饲料。一匹战马的伙食标准在当时相当于2-3名普通禁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成本不可以说不高。而且就是低配的骑兵每人也得至少2-3匹战马,你就可以想象到养一名骑兵的成本有多高了吧。古代的交通落后,粮草运输效率极低,有些远距离的粮食运输到目的地可能连2成都不到。战马这种东西是不能圈养的,必须到处跑动才能保持住体力,就需要大片的土地做牧场,战马的成长环境基本都是严寒地区,这样马成长起来才会由更好的耐力和对严寒地区的适应能力。即使理想状态下也不是每匹马都可以成为战马的,而且战马也是有死亡率的。宋朝经过几代帝王努力到真宗时期北宋养马监约有14万匹战马。这14万匹战马按照每个人三匹计算可以武装4.6万名骑兵,你就可以看出北宋为了养马是下了血本的,不可谓不努力。宋仁宗时期,由于北宋冗兵冗官导致财政紧张,宋朝废罢监牧。黄河以南的马监在天圣年间几乎全部被废除,沙苑监虽然没有被废除,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部分牧地改造为耕地。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为了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推行保甲养马法,让民众养马,又废除了9个养马监,导致官养战马进一步减少。虽然王安石的保甲养马法增加了民间的马匹数量,可是他这个门外汉拍脑袋,他就没弄明白,不是所有的马匹都是战马,战马不仅要足够强壮,而且平时要有专人对马匹就行战斗训练,这样才能战时随时可以征调马匹进入军队成为战马,而王安石的民众养马,大部分也只能拿去拉车犁地了。宋朝的马政经过这一番折腾,损失了大部分马匹,但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 )时仅剩下三万匹,外行指挥内行,再加上那些宋朝有权有势的干部侵占养马监的土地,各级公务员人浮于事,以及上宋朝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都使得北宋的养马政策走向失败。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希望国家富强,但是其中用人以及国家政策连贯性出现问题,人们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平均极为两端化。而且由于北宋战马的急剧减少,在面临后面崛起的女真人的时候,北宋的骑兵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极大问题,也为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北上去东北放羊进行劳动改造埋下了伏笔。
阅读历史,以史为鉴,通过北宋国企养马监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政府为了养马,迅速斥巨资在太宗到真宗年间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出了集权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是一些多党执政国家做不到的。但是到了后期,北宋的国企养马监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和对于企业缺乏监督和责任制落实,导致了后养马监的内部腐败和人浮于事以及权贵侵吞养马监土地等国有资产的情况,才导致了最终的养马政策失败,是值得今天我们的国家特别是我们的国企取长补短借鉴的,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会加强对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和国企的监督管理,防止腐败的滋生,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