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学,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处在忙碌的状态,忙着学习,忙着社团,忙着兼职等等,曾经我认为忙的生活就是有意义,充实的生活,可是仔细观察却发现我们很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关注着一切,却丢失了自己。忙碌了一天,想想自己这一整天在忙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许只是带回了一具疲惫的身子而已。
我们到底在忙碌什么最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学校推广一个活动,该活动是一个公益图书传递项目,意在充分共享图书资源,提供了四本书《自控力》《影响力》《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国哲学简史》,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书交给同学们,得到书的同学可以免费阅读,但需要在两周内把书接力给下一个人,以保证图书在校园流通,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我在接受这个任务时自信满满,可是真正在实施起来却遇到了很多阻碍。我在校园的各个地方进行宣传,拦下行色匆匆的同学向他们介绍,有乐于参与的同学领取书,有表明自己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有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这些类型的书的同学,还有表明自己没有时间阅读的同学,或者觉得两周时间不够的同学。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有些惊讶,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和我想象中相差甚远。无意中我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可以看出美国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的哲学,政治学著作,虽然这其中存在很多因素,诸如中美教学上的差异等,不能从根本上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从我做这次活动发现像《中国哲学简史》这样的书很多同学都没有兴趣去读,即使是送你给免费去看的。很多学生只是将阅读放在一个娱乐层面。当然,还存在一部分人,忙到没有时间看书。这种说法,我认为至少就我们大学生而言,是很难接受的。或许我们在做低头族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有没有时间,甚至它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到底在忙碌什么提到了我做的这个公益活动,由此又引发了我对校园公益的思考。我前一段时间被两个学生半路拦下说愿不愿意参加什么公益活动,或许是看到我停下了,他们马上告诉我,现在报名参加比赛还可以得到一个奖品,我稀里糊涂地被他们带着去报了名,问他们什么时间,他们很快地回答我,明天上午几点,你不来也没关系,似乎很怕我反悔的样子。总之直到我离开也不知道这个比赛具体是什么。后来通过海报我才知道是世界水日的宣传。
这种形式化的公益宣传在大学里并不罕见,反映的其实是双方公益精神的不足,从宣传人来说,他只是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对其内涵理解不足,没有一种好的强烈的动机去推动;而被宣传人,也就是我们广大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责任共同体意识,我们有时过于期待、考虑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或者不想因此浪费时间。可是我们究竟忙出了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仔细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在大学里,还有这样一群勤奋、努力的人,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他们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优异,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能够认真听好每一节专业课,甚至将选修课和一些公共课也变成了自己的专业课,可是这样真的值得吗?是忙的只能把那些课程带到选修课上还是选修课真的不值得听吗?我认为在大学里做到不逃课一点也不难,真正难的是认真听完每一堂课,这不仅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抱怨选修课鸡肋或是学不到东西的人只是给自己一种不想上课的借口和心理安慰罢了。
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有的人为了考研,早出晚归,去图书馆自习,我想考研应该是大学里最忙最充实的一段时光吧,可是在这样的人群中,出现了学术不端这样一种行为。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的现象屡屡见报,其实不仅是研究生,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或是发表学术论文时,也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代写的利益链,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忙到头来,不知何为本心。
我们到底在忙碌什么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希望每个人都能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在忙碌什么,即便再忙,也不要丢失自己的原则。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心,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