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都在游走,一直都在寻找做官的机会。
孔子是想当官的。
如果他运气好,在某个地方当上了他心目中的官职,他就不会走那么多地方,也不会讲那么多话了。
李耳,也就是老子,当时在周朝做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算是一个史官,不过老子是楚国人,却在周朝发展。
孔子对老子的名声有所了解,知道老子是道德专家,对礼义仁智信都有深厚的研究,便想找老子当面研讨关于礼的学问。
老子得知孔子的来意后,说:“你说的那些礼,那些所谓倡导礼的高人早已成了木灰了,剩下的也只是一些言论而已。有些运气好的,也驾着马车做官去了,运气不好的,只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荡。我听说,会做生意的把货物囤起来,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那些真正的君子有着高尚的品德,但他们却相当的谦虚低调,表面上好像愚钝。我说,去掉你的傲骄气,抛弃不切实际的志向,也不要做作,整些虚头八脑没用的东西,因为这些对您都没有什么好处,我只能说这些了。”
孔子回去后,给他的弟子说,鱼能游,但可以钓,鸟能飞,可以网捕,可是龙飞九天,能如何奈何它呢?老子就是一条龙啊。
老子的道德学问以隐深,不求闻达为原则,老子的一生也很神秘,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活了二百多岁,他因为修养道德而长寿。
老子在周朝生活,感知到周朝的衰落后,找个机会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遇到关令尹喜,尹喜知道老子的修为,就说:“您就要隐居了,就为我辛苦一下写本书。”
这一写,却成了影响全世界至今的经典。
《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却成了智慧的载体,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随着时代发展,老子的《道德经》也有了生命力,合种结合当下的解说汗牛充栋。
老子写完后,挥一挥手,仿佛消失在天地间,再也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老子的学说与儒学好像是个对头,两家学派一直在较劲。老子提倡无为,顺应天道,不要干预,自然掌舵一切。
其实,后面的学说大多源于老子的思想。
或者说老子的学说,道家,儒家,佛学等,都有相通之处。
“我才不当官,一个人多自在啊,再大的官也大不过国王啊,我受国王你的摆布?拉倒吧。”
这是庄子的意思。
庄子一生自在逍遥,一生爱自由,不受约束,我想也可能对当时的时局不是很满意吧,要不然,他也会动心体验一下官场的爽甜。
当官都没有吸引力,多少说明这样的思想是有些主见与清醒的。
庄子显然是力顶老子的,是老子的铁粉。
他写的很多东西,这些有趣的故事大多是用来抨击孔子学派的人,来表明老子的学说。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叫漆园的地方的官员,和齐宣王是同时代人,他学说渊博,跨学科知识丰富,无所不及,无所不知,文采飞扬,直达人心,当然,也有些人看不惯他,各种攻击,但庄子以笔为武器,肆意发挥,一些文公大人也拿他没办法。
楚国老大楚威王听说庄子是个人才,便想收为麾下,派人拿着厚礼,许诺给高官。
庄子对楚王的使者讲了一个故事。
“这千金,确实可以买豪宅;这卿相,也是大官,装叉利器。很有诱惑。对了,你知道天子祭祀用的牛吗?他被精粮饲料喂养了好几年,祭祀的那天,它被洗得干净净,头戴大红花,四蹄被染得红红的,漂亮极了,脸上也画了美丽的图案,美极了。可惜啊,此刻的它都不如一只小猪自由。你快走吧,别玷污了我,我这一辈子也不当官,为的就是心志愉快,不被约束。”
庄子式的清醒对我们当下也有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