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昆山人;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35岁中举,八试不第;迁嘉定,收徒讲学;花甲及第,授长兴县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8岁丧母周氏,17岁失祖母夏氏,29岁发妻魏氏死,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归有光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在散文创作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散文家。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等。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事,情深意切,感染力很强。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归有光的记叙散文,多写家庭生活琐事,生活面比较狭窄,缺乏现实内容。即以本篇而论,抒发的只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悲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总之,悲封建时代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身世命运的不幸,全篇充满了一种低沉的感伤情调。他的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他所梦想和追求的,不过是读书、中举、富贵,以实现先大母的期望;他时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时而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哀。应该说,这样的胸怀、理想和情趣,即使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并不高明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中叶那个理学统治人们的头脑,社会上作伪成风,文坛上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的时代,像这样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的文章,无疑是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这就有它的价值和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某些经验,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创作时的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