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的黄昏肯定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作为生命早晨的可怜附属而存在。——《就这样迷人地变老》
我隐约记得,应该是在刚大学毕业一年左右,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
二十出头的自己,就开始对着镜子细细端详,为脸上的斑又多了一点,法令纹又深了一点——那种现在看来莫须有的幻觉,而恐慌不已。
好像女人永远都在害怕变老。就算自己不去想,种种生活细节也会反复提示你:你不再年轻了,你要做点什么。
比如说,公司里20出头的妹子,都在口服胶原蛋白或者葡萄籽,身体力行向你证明,抗衰老要趁早。
比如说,当听到别人调侃影视剧的女主角青春不再、装嫩失败时,你也会摸摸自己的脸,感叹岁月如梭。
这时候的我,非常焦虑,机缘巧合之下,正好看到一本书,书名就叫《就这样迷人地变老》。就像溺水者遇到缰绳,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本书。
《就这样迷人地变老》借由很多名人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变老的深层生活哲学:变老未必是糟糕的,我们可以积极地面对它,更好地度过我们的余生。
作者安妮·卡芙,是英国作家、医疗社会活动家和获奖记者,目前在伦敦都市大学担任教职。她笔耕不辍,不仅为《卫报》、《星期日独立报》、BBC第四电台等不同平台供稿,还出版了《人类的声音》等书籍。
《就这样迷人地变老》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
● 什么是变老?
● 为什么人会害怕变老?
●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变老?
让我们来详细看看吧!
什么是变老?
真正意义上的变老包括两方面: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从生理上说,人一出生就在变老,但是实际上25岁时人的大脑前叶才发育完全,因而这个年龄可被视作成人的年纪。
从心理上说,变老意味着心智的成长。一个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学会延迟享受而不是透支当下等等。当前有很多年轻人变成了啃老族,一昧逃避要承担的责任,其实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衰老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但是,很多人认为自己是突然变老的,比如在跨过30、40、50岁大关的时候。这是因为小时候,孩子的变老——我们也称之为“长大”,意味着智力和能力的增长,这种“变老”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庆祝生日——你根本不会把孩子的成长和衰老的破败意象联系在一起。
父母总是会准备蛋糕和礼物给孩子庆祝生日为什么人会害怕变老?
很多人会害怕变老,主要是因为社会给老年人塑造了一个糟糕的形象。
首先,老年人被认为是巨大的社会问题和资源浪费,尽管这个证据实际上并不充分。
其次,老人被固化成孤独、虚弱的模式化形象,各种标志,比如拐杖、拖鞋、假牙、助听器等,被用来形容所有的老人。
老人被固化成孤独、虚弱的模式化形象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为了谋取利益,如美容业,不断利用人们对变老的恐惧和焦虑,大肆宣传营销,潜移默化加固了我们心中对变老的可怕印象。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变老?
正确面对变老就是学会拥抱变老。书里关于拥抱变老的建议太多啦,我这边总结了几点和大家分享。
警惕年龄歧视,做你自己
首先,要警惕当前社会对人们的年龄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年龄歧视。我们越了解年龄主义者影响我们的方式,他们对我们的控制就越少。
比如,如果你意识到大部分年龄主义者都喜欢以貌取人,你就不会把“女性年老色衰意味着走下坡路”这种模式化看法当真。
其次,要认识到,变老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与肌肉一样,大脑可以持续发育,除非得了老年痴呆症,否则一个人变老后依然可以充满活力、创造力等。
比如,达尔文在50岁高龄才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为科学发展和人类进化做出了杰出贡献。除了达尔文,康德、笛福、戈雅等人都是大器晚成。
最后,做你自己。很多人大半辈子忙忙碌碌,心里只有父母、伴侣、孩子,从未真正考虑过自己。那么当你变老后,你会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著名的美国老太太摩西奶奶,在她70多岁时,丈夫去世,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她终于有机会完成内心的愿望,开始画画。在她人生的最后十年里,她的一些画作市场售价高达10万美金,甚至还有画廊为她举办了个人画展。
作画中的摩西奶奶接受失去,感激拥有
要接受生命中有些东西将永远失去,比如健康、朋友、甚至早年赚到的财富等等。
比如,电影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在60多岁时摔了一跤,手术失败令他无法走路。一开始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做导演了,但接受了现实后,他的晚年更幸福了,70多岁时还在拍摄电影。
要记得对还拥有的东西表示感激,比如一杯好茶、躲过病痛的片刻、还活着等等。
比如,剧作家和分析家弗洛丽达·司哥特——麦克斯韦尔虽然日夜受到病痛的折磨,但每天早晨拉开窗帘时,她都会为自己多活了一天,而由衷感到庆幸。
电影《触不可及》,看护德希斯让瘫痪的菲利普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接受脆弱,互相依赖
我们的文化称赞“能力”,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会接受弱小、无力的重要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个人都会老去,没有人可以终其一生没有脆弱的时刻。
所以当我们老了,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脆弱,优雅地表达需要和依赖别人,这时候年轻人应伸出援手,而不是表现出恐惧或冷漠——这也是对未来年迈的自己的善意姿态。
电影《桃姐》,少爷Roger尽心陪佣人桃姐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图片来自豆瓣电影了解变化,建立跨代友谊
建立跨代友谊,就是建立跨越整个年龄跨度的联系,让自己的朋友圈包含不同年龄的人。
首先,这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千变万化,还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层中和自己相似的灵魂,其次,这种关系可以有效驱逐我们被灌输的错误观点——在生命的各个年龄段会发生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孤寡老人玛格丽特教会乡巴佬基曼阅读的乐趣,图片来自豆瓣电影直面死亡,珍惜每天
我们应该经常练习记得死亡,而不是刻意逃避它,导致它潜伏在临近生命终点时吓我们一跳。同时直面死亡,以濒死的方式生活,还能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每天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还会做你现在做的事情吗?”,试图通过对濒死的恐惧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电影《遗愿清单》,癌症患者爱德华和卡特为实现愿望清单展开了疯狂之旅,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总的来说,《就这样迷人地变老》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非常容易看完,其中也有些有趣的观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整本书叙述内容很分散,很多观点也是点到为止,有鸡汤文的嫌疑。猜想是因为这本书属于“轻哲学”书系,更多的是为了顾全普罗大众,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深度。
所以,也许是考虑到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需求,安妮·卡芙在书的最后推荐了一系列和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显然这部分颇具价值,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找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