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说了一句话:如果不以理性来看待上师和佛法,那终归是迷信。
师兄的这句说得虽然难听一点,心理承受能力弱一点的话,可能会生气。但是从遇到的各种对上师的理解和态度来看,发现师兄说的是话糙理正,我们需要的是一份正知正念去看待上师和佛法,如何具备正知正念,那就要一点一点地转我们的念。如何能够转我们的念,那就要一点一点的和我们的自我去和解,自我总是很缺爱总是很匮乏喜欢自我保护,也很狡猾,总是认为一些投射是正确的。如何能够看到是自我的迷障呢?那就是要依赖对上师的信心,在具德上师那里,自我的所有伪装都是显露无疑的,就在于自己是否相信上师让你看到的。
相对来说,女性是更多偏向于感性。女性更多的是缺失和索取的一方,在情感关系里面得不到的,习惯于外求。这种外求,上师的慈悲,就很容易在外求的心理需求下,带有投射。如果在情感关系中,自己在丈夫那里得不到尊重和爱,遇到上师慈悲啊,发现上师的那种慈悲正是自己在情感关系里面,自己丈夫没有给到的,这个时候,她就会在看待上师慈悲的时候,加入自己对情感关系的渴求和投射在里面,这样的话,自我的那种自私和占有欲就会出来,当看到上师对其他人也是那么好的时候,就会升起嫉妒心来。就会去比较:为甚么上师会对别人一样好或者是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或者是为什么这次见上师没有上次见上师时候对我没那么好了?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里面,然后就会失去对上师的信心,再去找另外一位她认为对自己好的上师。或者是看到上师对别人比对自己好,别人给到上师没有她所预期的那种反馈,她就会对这个人心生烦恼,为什么上师对你那么好,你就这样对上师?......就是在自己的一堆妄念里面揉来揉去,这些个妄念会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会因此去做一些伤害到上师或者是其他人的行为。我们就会去说上师或者其他师兄的坏话,这样是对我们无益的。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具德上师那里经常看到的,我也很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想来,可能还是我们都很迷,我们没有静下心来,思索上师的慈悲,我们没有站在上师的角度去思索,上师为甚么会这样做?
有师兄跟我聊起来说,上次去法会,上师对自己那么好,被上师无条件的爱感动。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跟她说:上师的慈悲已经超越了无条件的爱了。然后师兄听到这句话,眼泪掉下来了。事后,我就很认真的开始思索开来了。实际上,一开始接触金刚乘上师的时候,我能理解到的也就是无条件的爱。那么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慈悲,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何如来正念区分呢?也就是因为我们对三者的认识,没有很深的了解,是不是就因此产生了我们的妄念呢?被自我狡猾的遮蔽了我们眼目了呢?
好吧,那就理一下好了。个人认为,圣经里面对爱的定义是相对全面的:
“Love endures long and is patient and kind;love never is envious nor boils over with jealousy,is not display itself haughtily.It is not conceited;it is not rude and does not act unbecomingly.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
Love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rights or its own way, for it is not self-seeking;it is not touchy or fretful or resentful;it takes no account of the evil done to it.
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It does not rejoice at injustice and unrighteousness,but rejoices when right and truth prevail.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Love bears up under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that comes,is ever ready to believe the best of every person,its hopes are fadeless under all circumstances,and it endures everything .Love never fails.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有条件的爱,这个就很平常了,因为对方是我们的亲人,因为对方是我们的爱人.....我们要爱他们。
无条件的爱,那就是在有条件的爱前面把那些因为去掉。即便对方不是我们的亲人、不是我们的爱人、不是我们的领导等等,我们一样的对待。
慈悲是什么?为什么慈悲是超越无条件爱的?百度里面的解释:
“慈悲,佛教术语,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
1、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
2、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二者合称为慈悲。亦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时生起的。见到空性时,必然也生起无伪的慈悲。在圣者心中,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在意。然而,这种在意不是我们凡夫的在意,我们只在意跟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在意“我”和“我的”。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
无条件的爱在于,你可以给也可以不给予别人爱,无条件爱的对象可多可少。对于圣者来说:在圣者心中,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在意。
所以呀,我们要明白,上师给到我们的慈悲,并非是因为你是你,而是我们是众生中的一员。我们要破除这种迷妄,看到上师对别人慈悲,就心生嫉妒和烦恼。
“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无条件的爱里面,我们可以去爱他人,并不需要去“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但是上师的慈悲就不一样了。上师看到我们因为病痛的折磨,上师心疼啊,宁愿自己来承受这种疼痛。这和无条件的爱有区别。上师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供养了多少,并不是因为长得漂亮,并不是因为你很有钱,并不是因为你对上师有多有用等等,只是因为上师慈悲,我们苦啊烦恼深重啊,上师慈悲啊。
“祈祷上师而呼唤上师之时,一个小孩剩在一个空处而在呼唤他的母亲般,如此般而作祈祷。
——阿松上师《打坐的方式方法(2)》”
每次看到阿松上师,都能感受到阿松上师对喇嘛仁波切的那种深深的思念和依赖,就真的是像孩子一样,无助无力的孩子,对父母呵护的那种渴求和依赖。我都会被深深的感动着,那么厉害的一位上师。上师于我们来说如父如母,当然了,上师是所有无明,可怜众生的父母,并不是我们某一个人的父母。上师慈悲的,如果我们对上师不具足信心,上师知道我们的妄念,知道如果直指我们的妄念,我们会离开或者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如果我们离开以后,不一定会遇到比上师更合适的上师来让我们依指,这样的话我们会更可怜。上师不言语,默默的陪伴,陪伴我们成长,上师会默默忍受承担着我们造的恶业。看到我们这样执迷,看到我们这样烦恼,上师是很心疼的。我们要思维的,要去转念的,一点一点的去校准我们的知念,让自己具足正知正念。当那些嫉妒、自私心起来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