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心情一点都不好。原因是我与一个领导争论了几句,领导不像领导,下属也不像下属。他把满腔地抱怨与指责投射给我,而我并没有妥协,又把负面情绪还给了他。
下班之后,我向我家先生说起这事儿,我说我这个人是不是太较真,不够圆滑?
我家先生微笑着对说我:“你本来就不是一个圆滑的人,何必对自己要求那么高?”
他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一般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我之所以那么做,他相信一定是有原因的。
得到了先生的理解,我便不再纠结了。回想起我当时生气与不妥协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人负面情绪对我的作用,并且我们之前的相处经历并不愉快。他并不是一个有原则、知进退的人,如果我一味妥协,我将会承担更多的负面情绪,心情将会更加糟糕。
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各样、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如何才能做到既尊重自己,又能理解他人?还需要我在生活中,突破原来的舒适区,多观察,多学习,持续修炼。
突然之间,我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选择与决定都是比较确定的,之所以会犹疑,会向别人诉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因此,当别人向我们说起已经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事情,已经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来征求你的意见,寻求你的帮助,而是希望得到你的理解、支持与肯定。
即使别人当时误判了形式,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也一定有他的理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接下来的沟通才会比较顺畅,你的想法与建议,才有可能被别人听见。
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做出更好的选择?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推崇理性,但不过度压制感性
在选择中,我们既要依赖理性的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也不能忽视感性的存在。理性让我们能够客观分析、权衡利弊;感性则让我们能够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连的温暖,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但过度的理性,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人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有时候,当我们无法做出抉择的时候,不如相信我们的潜意识,跟着感觉走,听从内心的声音,可能会让我们做出更加符合自己真实想法的决定。
二、自我理解与反省
我们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和动机。有时候,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与决定。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写日记,及时回顾自己的行为与决策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理解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找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自我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三、寻求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当我们面临重要的选择和决策时,我们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不同的观点和合理的建议,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是与非,未来的得与失,而是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可能会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让我们突破思维限制,遇见更好的自己。
总之,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点,通过自我理解与自我反省,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同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别人,理解别人,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