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学七个班级,仔细观察发现他们有不同喜好,由于喜好有别,参与到音乐活动后会呈现不同样态。
B12班孩子喜欢动起来,其他班都是我吆喝着邀请才来一拨同学参与活动,而他们班有几个“音乐铁杆粉丝”每节课发挥“导火索”的作用,他们一举手一带动,全班多数同学都会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尤其是今天下午体验6/8拍的活动,更是连一些平时“行走在边沿”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了。主动体验主动参与的热情让我欣喜。对于他们班,往后在动起来方面我会提高要求,让他们达到期待中的样子。
A11班孩子比较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偏安静,不过只要有明确任务,他们会认真参与。今天我让他们根据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吹奏音阶,并用散步、行走、跑步来比拟这几个节奏变化,学生们练得很认真。而用穿针引线动作体验《游子吟》的音区节奏变化时,参与的同学就明显变少。我“威胁”(不认真做的下课再做)后,参与的同学们才多起来。再播放视频了解板胡的知识时,主动学习的同学又多起来。对于11班,在竖笛吹奏上要求可以再高一些,内容很丰富些,让喜欢吹奏的同学更能“使上劲”。
B 15班孩子整体喜欢音乐课,对课堂信息量要求高,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如果内容少了,他们就会有人走神。跟15班孩子们上课需要目标更具体,要求更明确,抽查频率更高。今天学习《节约用水》,A段刚好四个乐句,于是分任务,一个组记一句歌词,一组记一句的动作。然后根据视频提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规律?让他们去发现,而不是我告知,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B13班同学“星期一综合征”表现突出些,一直都有同学“游离”在课堂之外。没有具体到哪几个,而是这边提醒了,那边可能又开始了。动作不大,声音不大,但一直不间断,影响全班同学聆听感受,不能容忍。于是,在他们班,我做减法,将内容减少,增加抽查的力度,多轮抽查,尽量做到每一个同学都达到要求,以保证全班未来素养整体提升。
就教师职业而言,对于学生个体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那么就需要对学生个体进行分析研究。而对音乐教师而言,面对的班级多,还需要对每个班级有分析和研究。虽然面对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目标,但对于具体班级,具体教学时是需要调整的。未来在班级分析上,我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这是今天的感悟。
当然,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藏着教育的契机,也需要我通过学习感悟把握住这些契机。先是人的培养再是学科素养培养,先是心理身体的健康,再是学业成绩的提升。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每天都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