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到底火不火,有没有超过快手?手里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势头真的很猛,街头巷尾仿佛都在讨论,好似抖音就是短视频平台的代名词了。
看过一些文章,说得挺有道理,从场景,门槛,人性各种角度分析,说你看抖音肯定能火啊。我就想问一下,还记得13-14年大明湖畔的微视、秒拍吗。
短视频更适合碎片化消费,制作成本很低;客观条件上移动互联网成熟,4G网络资费下降等等,都是老生常谈了,所以短视频平台在这个风口面前优势是一样的啊。
所以,看到趋势和抓得住是两码事。就是易到最先看到了共享出行的机会没抓住一样。
抓住趋势的,快手算一个,抖音算一个。微视最近复活了,腾讯倒是适合在这个阶段发力;百度的nani到底啥意思?是日语吗?
经营一个内容社区,运营变得越发重要。好的运营导致好的氛围,好的氛围是建立内容生产、消费闭环的关键。内容生产肯定是循环的起点,做为短视频生产的工具,用户体验良好,最大化降低创作门槛,这只是基础。个人认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抖音从musically学会的,以背景音乐带动“创作”,同时给定创作模板(一套不复杂,但有看头的动作),这套运营方式,可谓是神来之笔。
抖不抖不是关键,目前抖音的作品几乎是不抖的。也证明社区氛围有时候,也不随产品经理的初始想法而定。但有节奏感,有很强代入感的音频背景,易上模仿确不失优雅的动作,加上颜值。足够把这个内容社区的冷启动引爆。
单从这一个点上,抖音就与快手快速区别开来。快手是猎奇,生活中的日常;抖音是秀场;无数好看的小姐姐。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提供了创作的创意。
对于内容社区,运营无比重要,运营的起点决定社区的氛围。快手的土味氛围,比对抖音的阳春白雪。大家将来都会多元化相互渗透。但农村包围城市只是路线,最终还是要回归城市,不是吗。快手的评论区几乎已经失去意义,这意味着,这个社区已经失去生命力了;而抖动的评论,是可以当作段子阅读的,好的社区都是如此。
至于短视频的未来,很多人看空抖音,认为这个很快会陷入审美疲劳的循环,被用户抛弃。个人的观点是偏于乐观的。只要形成了一个好的社区氛围,形成了内容生产与消费的正循环,这个社区就是有生命力的。至于进一步内容的多元化,运营团队只需带一些节奏,这里有无数的利益,会激发各种头部资源,PGC,各种创意不断出现。
内容社区最难在从0到1,不是流量,是引导形成一种亚文化。吸引一批特定的内容生产者为核心,抖音做到了,后面的故事还是延续。有时候社区亚文化的形成,是不受控的,是有点运气成份的,有偶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