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我却想说,认知又何尝不是呢。
当你与一本新书初次邂逅,它的言谈举止渐渐引起了你的注意,它的音容笑貌慢慢对你产生了吸引,好奇心使得你总是惦念着它,你也总是想方设法的制造各种偶遇,你渴望阅读的多一点,再多一点,由此,才能理解的深一点,再深一点。
虽然,有些你以前不理解的认知,现在,可能仍然不理解,可是,再一次面对它时,你再不会束手束脚了,再不会因为陌生,而感到恐慌了。
有些人,从刚认识时的陌生,到接触后的熟悉,再到深入交往后而发展至死党或是闺蜜,对于男女生来说,还有可能发展为恋人,甚至是夫妻。
每每翻开一本新书的时候,陌生感会使得你在阅读时稍感吃力与不适,不过还好,你总是能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也常常会在读到高潮的时候,该圈圈该画画,亦或是在旁边简单写下两句自己的感想。如此这般,就算是由陌生到熟悉了。当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你再读它的时候,虽没有了第一次的那种新鲜感,可是,其中有些认知,总会让你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或是点头称赞,呀!这不就是我苦苦找寻的人生法门嘛,或是唏嘘不已,呀!这不就是我过往生活的真实写照嘛。再后来,好像它真的就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然成为了你的死党,你的闺蜜,甚至于它就是你的灵魂伴侣。为人处世的时候,你会寻求它的帮助,思考写作的时候,你会参考它的建议。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每次学到一篇新的文言文,我内心都会有些惶恐与不安。好多生僻字啊,好多晦涩难懂的句子啊,由此,我常常会深深的陷入自我怀疑中,“这都是些什么啊,读都读不通顺,还指望背诵呢,看都看不明白,还指望理解呢……”可是,读的久了,读了多了,之后,我的感受便渐渐发生了变化,嗯,好像还是挺朗朗上口的嘛,嗯,好像还是挺简单明了的嘛……不仅仅是语文,数学也是如此。每当学到一个新公式的时候,我内心都会有些疑惑和担忧,明明跟着例题的思路,感觉就是挺好理解的啊,可为什么一到了自己做练习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呢?怎么一下子就把自己搞的晕头转向了呢?然而,在多次训练以后,再回望它时,好像瞬间感觉就简单了许多呢,当初的那份疑虑,转眼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类似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真是要等到很久以后,再回头看时,才会恍然醒悟道,“原来,那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啊。原来,当初的那个你居然那么傻。原来……”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你逐渐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了,你逐渐能穿透表象看到实质了,你逐渐能更理性的看待周遭了。
除此之外,当初你认为对你来说极为重要的东西,现在看来,也好像可有可无了呢,当初你认为对你来说必须迈过去的坎,现在看来,也好像无足轻重了呢。可为什么,当初的你像是被蒙蔽了双眼一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呢?而如今的你,又为什么茅塞顿开了呢?
一句简单的,“什么最重要”,作为标准来衡量你的思考质量,似乎便可以解释清楚所有。
是的,旧时的你,就是从来没思考过到底什么最重要啊,你总是一味地跟着感觉走,甚至,情绪还能左右你的行为,而理性呢?常常被你弃置于不顾。是的,如今的你,遇人遇事的时候,直觉会率先跳出来处理一遍,然后,情绪会紧跟着出来凑凑热闹,再然后,交由理性来分析,归纳,综合,整理,进而得出结论。
以前,你常听人说什么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意气用事,更有甚者还会说什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决于顶而面不惊”。可你想反问道,“光说有用吗?光告诉谁谁谁不要怎么怎么样,能起作用吗?”谁都知道要三思而后行啊,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
于是,好像那些真正能做到不基于感觉,不基于情绪行事的,应该还是博闻强识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