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自己的一个发现吧。
之前在做程序开发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开发过的一些方法,总会试着找共性做一下封装,抽离成一个公共方法,调整一下入参和出参,让其可以支持更多的应用场景。
其实就是同样的功能尽可能的精简,不随处写,不写多遍。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说,在写作当中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思路,就是,怎么样通过自己写东西,然后抽离出一套模式,然后后续的话就可以依据这种模式去写东西。然后呢,不断的去进化这种模式。
再举一个例子,今天在工厂看维修师傅进行一些工程作业操作的时候,就那个扳手,它有一个圆形的,有摩擦力的可以转动的东西,就是他那个扳手可以调松紧,可以通过小圆的那个转动来控制。但是那小圆的转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顺序的话,他会弄反,比方说我想调紧一点,那个圆圈的转动方向,转动不对,就会变松。
经过多次实践后,可以简化这个规律是:手握着扳手,扳嘴朝外,此时,只要和扳嘴,方向一致,滑动圆形滚轮,就是松,逆着扳嘴方向,滑动圆形滚轮,就是紧。总结出规律后,以后使用扳手干活更快更利索,就是说但凡遇到这种所有活口扳手的话,不管他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可以用这种模式。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个模型了,就是顺我者昌(顺=松=开),逆我者亡(逆=紧=关)。
这个东西不光可以用在扳手,还可以用在水管管道的开关,平行的话就是开着,开关和管道不平行就是关闭状态。
总体来说呢,就是说对这些不同工具的使用,能否尽可能多的抽离出模型,来让自己的操作效率得到提升,从而到这种举一反三的这种能力。
找共性,然后举一反三,并且做知识迁移。花一份时间,应用在多处,是一种复利思维的体现,我就想去不断的磨练这种复利思维,这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地方,因为我觉得,程序员开发的一些日常习惯,一些好的日常习惯是可以迁移到写作当中的,目前我还是没有去做出一些成绩,主要还是因为可能一个是懒惰,一个是因为脑子没有想清楚,我觉得后者占的比重更大一点。
如果说,考虑的特别清楚之后自己还不去做,那证明自己的确是懒惰。但目前来说我还是有点想不大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做,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其实就是需要解决思路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自己懒的问题,那后续的话,我还是得先梳理一下相关问题的思路,整理一下,然后形成一些行动的安排,一步一步的去做。
再有一点想说的是,今天上午,没拿手机走的时候,忘记它在充电了,所以说就没有拿。回来之后也没看到有未接电话,微信上面也没有,留言也没有。所以说有的时候不拿手机,的确也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
还有要说的就是,感觉自己还是有点儿生硬吧,想知道自己媳妇在哪儿,但是知道了之后又不想去社交她所在的交际圈(她在她姑姑家,我有点不想去,因为想腾出时间多学习),这样的话,我感觉不太好吧,但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变一下,不想去就是不想去,就是不想去人多的地方,怎么样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