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一后,当我们接触到更多的小伙伴时,我们会变得更想独立,更想成长,不想有人管束,想要更多的自由。不想再听家长啰啰嗦嗦了,好想出去玩不学习了,想做很多事情但是父母经常都不理解我,甚至阻止禁止我的行为,不让我发展自己的爱好。
自我成长与家庭的关系真的这么冲突吗?我该如何办呢?是不是父母不让做,我就该放弃自己的理想呢?是不是我就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父母阻止也要做,甚至做一些令他们反感的事情也无所谓?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自我,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好了吗?你有把你所想的跟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吗?他们的反应是不是各不相同?有谁赞同你,支持你了?有谁泼你冷水了?有谁数落你了?又有谁冷嘲热讽你呢?
当你收到这些不同的评价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各不相同,甚至说可以像过山车那样,潮起潮落呢?其实大可不必那样,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人,其他人都只不过是短暂的同路人,所以他们给你带来的高兴委屈难过都只是短暂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你就可以平静地接受其他人给你的反馈,你客观地一一记下,并且分析为什么他会这么评价我,他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想法有问题的。
自己本身是很难看出自己的问题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身边的亲朋好友可以客观的看待你,所以他们的意见你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好审视自己没有看到的盲点。自我的塑造,自我的成长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但是你若一直一意孤行,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直冲,这种方法是可以到达你的目的地,但是你也可能是伤痕累累。如何更好地避免一些“坑”,完好地到达终点,镜子的作用是强大的。在多面镜子折射下,你能全方位地看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在还没有修补好之前,你可以选择迈左脚还是右脚可以避免身上的“伤”加重。
自我成长与家庭的关系是并不冲突的,关键在于沟通。
今天我们先聊客观因素:
情境一:爸妈工作太忙,都没有时间听我说,更没有时间管我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小事。所以我自己在私下里搞一些小动作,只要我不被老师投诉,他们是不会知道的。
若你的思想觉悟够高,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其实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但是估计没有谁不想得到自己爸妈的关注,爸妈忙大概都是因为忙着赚钱,赚钱的目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好。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们这样的方式为你好,这都不是你可以改变的,这是第一。第二,你绝不能用愚蠢的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那只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划算。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以成绩为界限,为自己谋取关注。可以申请要求奖励,自由时间,或者是与父母的约定,“若我本学期取得班级的前X名,我希望爸妈一起带我去某个地方玩”。
2、定期主动汇报在学校的生活,希望在家的生活得到某方面的照顾。若以前就是跟父母好像朋友的关系你,这个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若你平时就不知道跟爸妈聊什么,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说教的方式对待你,而你很不喜欢,所以懒得沟通,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不怎么交流的关系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试着用最原始的方式——书信交流。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主动汇报?积极主动才会赢得更多的关注,默默无闻会淹没在人潮中渐渐逝去。每个人都是一颗金子,金子要发光除了有人识货会打磨外,最直接的方式是自己为自己打磨,那样打磨的结果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而非经别人强加于你的审美。
情境二:爸妈一直以来都是说教,权威性地教导,但是你并不认同他们,若你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会一味地反驳,拒绝,无理由,不讲理地拒绝。
其实这是家庭教育中的权利之争。作为孩子的你,是否觉得我无奈,感觉世界都是黑暗的?“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我?好好地听我说话呢?我不想理他们了。”
教你一个疏导此类情绪的方法:
1、做一个情绪日记,(我觉得心里有很多话憋着的同学都适合写日记,担心日记被别人看见?市面上带锁的工具很多,你可以多加留意。)日记记录:你当下的想法详细构成【当下】;别人与你意见不同的地方;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别人说得有没有道理?哪些可取,哪些过于片面?)【思考】;日后应该如何去做【展望与行动】。
2、三年一代沟,你与你爸妈的想法差异大也是无可厚非的。也千万不要去对比,“为什么别人家的爸妈可以这样,但是我爸妈却不这样,好羡慕别人啊。”别人的永远不会变成你的,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中间需要的是你态度和认知上的改变。
若此文你还是认识不深,没关系,我们以后经常交流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