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
莱曼是一个保险行业的成功人士&重婚者,因车祸被送往了医院病房,两个妻子均来探望从而齐聚一堂。剧本通过各个人物的回忆,穿插现实,以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包袱一点点将剧情引向深入,富有戏剧性。从小喜欢希区柯克的书,也一直喜欢这种题材,这次观影大概是必然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4840/85477067b6015bab.jpg)
该剧作者是美国文学大师、被称为"20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的阿瑟·米勒,有称"美国舞台的道德之声"。他的《推销员之死》在纽约连演了742场,拿下普利策奖、纽约剧评人圈内奖和东尼奖。居然还跟梦露结过婚,惊讶于意外的联系…
特殊病房,最初吸引我的不仅是剧本作者的名气和剧本本身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更是老戏骨李建义老师的台词功底品质保证。李老师对台词的把控已经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语气稍变化就可把同一句台词从振奋带到诙谐。近距离看了季检察长,有些显老了,真希望这些有真才华的艺术家们永远不会老,我还想看陈道明叔叔再演几部康熙王朝^_^(装嫩中…)最近才惊讶地发现李老师也参演了「我的1919」,定是我脸盲错过了太多,有空打算重温一下/非常可能没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4840/3de0239871655d9b.jpg)
比较意外的收获是两位女老师,刘晓翠老师,尤其是赵红薇老师的雷娅,风姿绰约,光影下让我一个女性都深觉其魅力动人,声线完美,台词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似是无意却处处是功夫,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彰显着人物个性与情感变化,不盈亦不亏。
比较喜欢的一个小设计,是莱曼与两位妻子同堂对话时,对两位妻子分别动之以情地挽留温存回忆,加以了不同角度的光影设计,照在背景墙上的人物光影既形体舒展、张弛有度、视觉惊艳,又在位置上以大小远近层次丰富地体现人物关系。
回到剧本内容上,作品极度贴合当下社会现状,也带着批判性色彩,刻画出了一个充斥着贪欲的男性商人莱曼,在两个妻子、一女儿、律师和护士的对话中,跌人了一场人性中欲望和规则相互冲突的终极审判。结局不可避免也毫无意外的是莱曼从被气急地争抢到被醒悟后众叛亲离。也许更多人想说的是对婚姻珍惜,真爱唯一。在我看来,用时下的词形容莱曼也许是通俗称的渣,更可能是从未懂爱的可怜人。人因缺爱而渴求博爱,因无知而越线规则,这种人是有的,往往在心理上不健全导致情感生活的曲折。推想莱曼的原生家庭很可能……剧中莱曼也多次提到他的父亲,可见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对莱曼的教育占比还是多的,根据台词可知是个正直的人,可从未提过母亲。推测母亲大概是莱曼情感缺失的根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4840/a6431955e70d7817.jpg)
一夫一妻制的合理性并不是完结的话题,现今时代也确实有非一夫一妻制社会。如果这场车祸未曾发生,莱曼也或许在两个家庭中一直胜任了两个性情不同的完美丈夫角色直至完结此生?欺骗&幸福,which values?剧中更以律师之口说出有的人包养无数却从未娶过她们,而莱曼罪在重婚。所以究竟法律约束的只是婚姻,而非道德。
现代社会开放性关系甚至开放婚姻也浮上水面,独居和丁克也成为合理选项。在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变迁中,在压力日益剧增的恶劣环境下,想找到自己的选择仍需寻寻觅觅。从根上说道德和法律从无本来,只有社会规约。为集体主义而牺牲个人自由的程度有异,法律的准尺衡量也进退选择。越加虚无主义了…
对戏剧喜爱缘起于某年数学系学生节,基科班小朋友的舞台剧台词拿捏在点情感饱满,足够专业惊艳毫不出戏,清朗的声音响彻礼堂。惊讶程度之高以致印象深刻历历在目。从此对现场演出的舞台剧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迷之欣赏。每种体态,每个动作,每句台词,变幻的光影,异空间的场景,剧情的情感冲突…重拾了一遭,又回想起了最初的样子。
总的来说,满意的一次演出,不虚此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4840/97f0cb608569dcd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94840/2f49bb6b15f97a1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