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发现了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那就是农村也有物业了。
提到物业,可能大多数人与我一样都认为只有在城市的小区里才有物业,物业主要负责小区的环境卫生,私家车的停放位置,外来人员的出入等等,那么农村的物业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这个话题还需要从去年夏天说起。
去年夏天,我回一次老家,发现最大的变化就是距离城市100多公里的山村居然出现了绿色塑料桶,上面印着白色的字体“垃圾箱”,这种垃圾箱在村民门前的路口分布着,由于农村留守人员较少,这种垃圾箱的数目总体上来说也不多。
我遇到了童年时的伙伴二柱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有垃圾箱的?”
“将近三年了,这属于农村物业。我们这里山多地少,可以说它是山村物业,更广泛一点说,这属于乡村物业。”
“你怎么每一句话里都有物业,物业不是收取物业费吗?”
“当然收费了,不过宣传时候说,这里志愿交费。”
“这是什么意思?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这叫什么物业?大家都不交费的话,物业的开销费用从哪里来?”
“说是志愿,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志愿,上边经常有人过来动员,把交费的人员名单列出来,张榜公布。对不交费的进行劝导,口中说那是提醒,实则是动员。”
“对全村人都动员吗?”
“差不多,凡是不交费的基本上都要被约谈,原因是收集垃圾的时候需要支付费用。不用说本村的常住人口,就是外出打工的,他们也先后接到过电话。”
“这与当初所说的志愿不一致,志愿就是可交可不交,现在听起来有些变味了。”
“就是啊,我们农村几千年来从来不用物业,大家都是把垃圾集中到一起用火烧掉,它可以作为庄稼的肥料。我就不同意交费,我一直没交而且我以后也不打算交。”
“费用是多少钱?”
“刚开始的时候,每户每年14元,两年后涨到30元,据说还要上涨。各乡镇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我姨家那里每户每年100元。物价上涨,物业费也会水涨船高,但是再高我也不怕,我不用那个垃圾箱,谁用就找谁要钱去,和我无关。”
“交费的和不交费的人员互相比较一下,相对而言哪个占的比例大?”
“还是不交费的占多数,外出打工的人说,我都不在家里住,不用垃圾箱,凭啥找我要钱?”
“不过你应当高兴,现在家家都有私家车,没找你要停车费,那已经不错了。”
“我可没那闲钱,没有停车位还收钱吗?想让我交钱,还需要等!”
我不禁在想:乡村物业,它是成镇化产物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原因如何,只要供需双方达到心里平衡,那才是长久之计。
网友评论